Image

陇右明珠耀水洛——探访庄浪县博物馆

Image 2020-05-16

磁州窑虎形枕(金代) 1975年出土于庄浪县水洛城寺坪塬遗址窑藏。长36厘米,宽17厘米,高9.8厘米,呈腰圆形,前低后高,中部枕面微凹。枕呈爬伏状虎形,平底,虎两鼻孔与器腹相同,当灌水之用,虎头部压于前腿之上,圆斑耳,平颅顶,上眼敛高凸,圆目圆睁平视,高鼻梁,圆穿鼻孔,嘴角夸张与耳齐,宽皆下凹呈弧形,尾卷曲至腹部,神态安详温顺。虎枕通过黑、白、褐三色的反差对比,使整个画面更加鲜明突出。该瓷枕造型生动传神、釉色精美,堪称金代磁州窑珍品。在器物造型、装饰纹样、色彩调配上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笔法粗犷洗练,线条疏密有致,用彩浓淡相间,寥寥几笔使虎的神情仪态栩栩如生,体现了金代制瓷艺人深入生活、高度凝练的艺术精神。

“安亲府”鎏金铜虎符(隋代) 1974年出土于阳川镇曹家塬遗址。长7.2厘米,高4.7厘米,厚0.9厘米。虎符铜质鎏金,呈走虎形。左半,虎立耳昂首,两目圆睁,张嘴露齿,粗尾扬甩而尾端略曲,前腿直立,后腿曲蹬,头部有一圆穿,合面凸起“十”字形。左腹阴刻“安亲府”三字,背部阴刻“右御卫铜虎符三”等七字之半侧,字均小篆体,合面阴刻楷书“右御卫”“安亲三”六字。铜质精良,铸作规整。

石造像塔(北魏 ) 1974年良邑乡李咀村宝泉寺出土,通高206厘米,最大底宽34厘米,最小底宽28厘米。灰砂岩质。塔身由五块呈梯形的方石雕叠垒而成,上小下大。原为楼阁式,今塔顶与塔基均失,仅留五级塔身。自上而下,正面:第一层方形浅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像。第二层雕二佛并立说法、力士、凤鸟、人头鸟身。第三层雕菩萨、弟子、菩萨乘象、童子坐象等。第四层雕文殊、维摩跪坐辩论,二菩萨侍立。第五层雕菩萨,供养菩萨跪拜,手持团扇的侍从等;右面:自上而下分别雕佛、交脚弥勒菩萨,还有飞天、力士、弟子等。左面雕一佛二菩萨,二雄狮及一力士,思惟菩萨及二胁侍菩萨,佛传故事中的释迦涅槃,释迦、多宝说法,飞天、弟子像等。背面:雕一佛二菩萨,弥勒佛及二胁侍菩萨,交脚弥勒菩萨等。塔的第一级面雕刻骑马供养人两排六身。上排三骑:第一骑披甲持枪,题名蚀剥莫辨;第二骑张华盖,题名“亡父卜外通”;第三骑张翠扇,题名“亡母乐保朱”。下排三骑:第一骑披甲持枪,题名蚀灭;第二骑题名“亡兄卜□安”;第三骑张翠扇,题名“亡妹卜永安”。参考常见造像塔上供养人的排列顺序,题名已蚀剥莫考的上排第一骑应为此塔的功德主。供养人除“亡母”外,依次列出的父、兄、妹三人均为卜姓,显然同出一家,故名“卜氏造像塔”。塔刻铭文不过二十字,对于宗教、民俗、姓氏的研究极具研究价值。该造像塔应为北魏孝文帝改制以后的作品,清俊秀丽的造型和褒衣博带的服饰,体现了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浮雕或半圆雕的刀法圆润纯熟,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雕塑中线条的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变,四个面上20多个画面无一雷同,体现了古代艺匠的卓越才能与丰富想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魏晚期佛教艺术的高度水平。

双耳平行线纹彩陶瓶(马家窑文化) 1984年岳堡乡张家台子出土。高26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6厘米。泥质黄陶。敞平口沿,直颈,圆折肩,斜直腹,半环双耳,小平底。绘黑彩纹饰,颈肩及上腹绘平行线纹,折肩处绘弧线纹一周,腹以下绘平行线和水波纹。这件彩陶瓶线条生动流畅,器型优美大方,是马家窑文化早期典型器物。

镶琉璃镂空凤鸟纹鎏金铜饰(战国) 2004年朱店镇吴家沟遗址出土。长52.2厘米,宽14.7厘米,厚2.5厘米。整体略呈长方形,通体鎏金,上端弧形,两侧曲边呈阶梯式,角微弧似鸟首。中部镂空呈对称变体凤鸟纹,两侧向中镂空呈两组卷唇龙纹和凤纹,龙凤作盘曲回旋状。边沿半环排列六组镶半球形琉璃彩珠。该铜饰工艺精湛,纹饰华丽,造型独特。是研究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工艺和鎏金技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推测其用途可能为棺椁上的装饰品。

庄浪位于西部的陇右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早在六七千年前,境内水洛河、庄浪河、葫芦河流域和陇坻山地,就出现原始农业和畜牧;北魏时,今县治所在水洛城见诸正史;唐中后期,为国家牧监南使辖地;两宋时代,是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的渭(平凉)秦(天水)通衢和抵御西夏入侵的前沿重镇;明、清时期,为甘、陕、宁三角带商贸集散地,民间称“旱码头”。

庄浪县博物馆位于紫荆山、二郎山脚下,正式成立于1984年5月。其前身民国时为县“民众教育馆”,收集有古陶器、铁器数件,供人参观,后散失。建国后属“人民文化教育馆”,定员专管文物征集。

庄浪县博物馆属国有综合类博物馆,馆藏文物69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7件,二级文物200件,三级文物658件。2010年6月被省文物局授予“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庄浪县博物馆供稿)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