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探访重庆网红旧书店:一家十平米书店老板的梦想与现实

Image 2020-05-13

王米渝和他的书屋。摄影|寻常

图文|寻常

早上8:40分。

重庆渝中区中兴路旧货市场C区米渝书屋的老板王米渝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他需要把一摞摞的书抱出来摆放在书屋门前展示。

当笔者询问他在这里干了多久时?他不假思索地说:“20年零2个月。”

他说自己每天早上9点开门,下午5点收摊,天天如此。

“在我的字典里,就没有星期天,一年就春节休息5天。”

笔者笑那些996的“码农”跟他比就弱爆了。

他笑道:“没得法得,还不是为了生活。我以前是知青,后来在建筑公司上班。2000年下岗,一家人要吃饭,自己就借钱在这里租下了门面,开始做二手书生意,一做就做了二十年……”

老王平均一天卖30本书,一个月900本,一年一万本,租金每天50元。

开始只是经营,后来成了爱好。

二十年的光阴,就在这间十平米的书屋里轻轻的滑过。

老王在搬图书。摄影|寻常

网红旧书店的小小传奇

走进老王的旧书屋,感觉就一个字:“挤”。

这间约十平米的书屋到处都堆满了书,密密麻麻,层层叠叠,一直从地上堆到了屋顶,旁边还摆着一个老旧的木梯子,可以爬到上面去取书。

整个书屋仿佛就是一个旧书的仓库,留给人站的空间只有两平米,勉强可以站2-3个人,其实一个人最合适。

真的是一个人的书屋。

一名顾客在店里选购图书。摄影|寻常

店里的凌乱风,人个觉得,这把木梯子对书店成网红起了很大作用。摄影|寻常

“他们说这叫‘凌乱美’!我也不太懂,有什么美的嘛?其实主要就是没有精力打理。没有分类摆放。嘿嘿!”老王笑道。

事实上,正是这种“凌乱美”让这家小小的书店在网络上走红的。

而且是从出口转内销。

2018年,一位外国摄影师偶然路过这里,发现了老王的书屋,于是拍了些图片传到国外的社交网站上,没想到迅速蹿红,还上了一些杂志的封面。

2019年夏天,《人民日报》的记者找到老王,给他的书店拍了照片,并刊发一篇名为“书屋的气质”的图文,这让老王的旧书店一下子就成了网红,各种媒体和网友纷纷前来打卡,有时候一天有几百人,需要排队,基本以外地人居多。

重庆人是最后知道的。

“原来我们这里居然有个网红旧书店!”

这就跟重庆的网红景点“轻轨穿楼”一样,当众多外地人拿着相机、手机、自拍杆站在李子坝轻轨站下拍照时,重庆人感到莫名其妙。

“这些人脑壳有包哦!这个有什么拍事?”

暂时没有顾客时,老王坐在门口休息。摄影|寻常

《人民日报》刊发的图片(右下角),被书友装裱了送给老王,现挂在店门一侧。摄影|寻常

因书结缘的故事

正当笔者与老王聊天的时候,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年人来到了书屋,看来是位老顾客,跟老王很熟,他们聊了一会,说让老王帮他找一本医学方面的书,然后进屋去选书。

“这是一位退休的医院院长,经常过来。”老王偷偷告诉我。

“但所有的顾客在我眼里只有一个身份,就是书友。大家因书结缘……”说到这里,老王特地从书堆里抱出了一个纸箱子。打开后,是一箱旧书,但有八九成新,比老王店里很多书的品相好很多。上面附了一张A4纸的留言,上面写了一段话:

“尊敬的王老师:现将部分图书快递给您。让我们共同书写旧书的故事!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上海读者:王海燕。2019年12月27日。”

“这箱旧书是这位上海书友快递给我的,快递费都遭了几十块钱。让我很是感动。我还给这张留言批注了一段话,你看一下嘛。”

老王给我展示了旁边一张小纸,上面写着:“千里送书,经典事例。以书相识,书缘相会。读书爱书,书情千里。”

给一些旧书做批注现在成了老王的一个习惯,有些书友还专门来买有老王批注的书。

“很多东西都是书友教给我的。”老王对此很谦虚,他说自己是初中毕业,没有多少文化。但自从经营这家旧书屋以来,一方面抽空读了不少书,弥补了自己的不少遗憾,另一方面跟各种知识分子打交道,增长了不少见识,现在感觉自己算是“大学”毕业了。

老王与书友交流。摄影|寻常

老王指给我看上海书友寄给他的留言和他的回复。摄影|寻常

打卡买书,书屋的转机?

忽然的暴红,让老王有了幸福的烦恼。

由于每天来打卡的顾客太多,有时排队都排到马路上去了,但很多都是来打卡拍照的,并不是为了买书。这严重影响了老王的生意。

最后,酙酌再三,在网友的建议下,他推出了一项新的规定:即打卡拍照必须买20元的书,专业摄影摄像,占用时间较久的买40元的书,将地方让给需要打卡和真正买书的人。

结果,这项规定得到了大多数网友的认可,前来打卡的人都十分爽快的掏钱,大部分人甚至不止买20元的书。

这让老王看到书店经营下去新的可能。

那就是装饰+网红打卡地!

现实的背景是,在互联网电商的冲击下,传统的实体书店生存艰难,难以为继,二手书店更是纷纷倒闭,或是想着转行。

能为自己的书店找到一条生存的路子,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

但这也让一些老顾客感叹:“一家书店只有靠打卡和照相来维持,真的是读书人的悲哀。”

还有一些网友打卡后,觉得老王的书品相大多不好,“不值几个钱!”

这让我想起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评论:

一个只会用“值多少钱?”来衡量收藏和爱好的时代,注定是一个肤浅急躁,急功近利的时代。

一位老年顾客在店内选书。摄影|寻常

最老的旧书经营者?

临走时,老王告诉我,他今年72岁,他说自己准备干到80岁,成为重庆最老的一个旧书经营者,然后退休。

我算了算,他还可以干8年。

8年后的二手书市场,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这让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来这里打卡呢?

也许是8年前的一天,我们中间的某一个人曾在这座城市与另一个人有一段关于书的共同甜蜜回忆;

也许是18年前的一天,我们中间的一个人曾有一段在大学时代关于书的美好邂逅;

也许是28年前的一天,我们中间的一个人曾坐在街边小凳子上翻小人书的如饥似渴;

也许是38年前的一天,我们中间的一个人曾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找到一本好书的欣喜若狂;

也许是48年前的一天……

除了新生代的好奇,我们很多人来这里打卡难道不是为了寻找过去的自己吗?这家小小书店的陈旧与凌乱,不正是那个已经消失时代最后的印记吗?

卡尔维诺在他那本《看不见的城市》书中曾说:城市是交换记忆的地方。

或许,这里就是一个信号转换点。

8年后……

这家旧书店的老板会成为重庆传统二手书屋最后的守望者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

老王在给我介绍他的一些情况。摄影|寻常


来源: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