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陶寺考古手记

2021-07-18

说到秋天,萦绕在脑海的似乎都是些百花摧折、万木凋零之景。而陶寺的秋天是波折而反复的。九月沉浸在一种对夏天的意犹未尽之感中,而十月里却多次气温骤降,让人险些以为要跨越秋天的过渡,直面寒冬。不过现在,天气终于稳定了下来。兴许是经过之前的摇摆不定,天气真正下定了决心,晴朗而澄净的秋天来临了。

这里的灌木开始染上金色,但嫩黄的构树一点儿也不像是即将要凋零的样子,甜柿树那层层叠叠的褐色树叶亦在使用自己特有的色彩将陶寺遗址装点得层次丰富,毫不单调。

这段从东南阙楼走向宫殿区的道路,是陶寺遗址最美的路。馥郁变幻的秋景能在这条路上领略尽了。顺次能够看见的,是青绿色的、野蛮生长的冷蒿,苍翠之中沾染大片果红的枣树,枯黄飘落的的构树,以及远方摇摇欲坠的甜柿。

伴随着这掺杂了黄褐、暗红、暗绿,充满暖意而自带光晕的秋季景致,我们的工作在这里展开。考古工地的日常是秩序而沉静的,四千多年前聚居的先民的生活方式在我们身上得到了延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这些忙碌辛劳的日子,也因为这里生活的可爱的人,处处蕴含着脉脉温情。从工地琐事到衣食住行,老师们无不悉心关照。而这里细致发掘的基本准则,通过老师们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被从事发掘工作的每一个人融会于心;在遇见遗迹现象时,老师们极具启发性的引导,更是锻炼了大家独立思考、处理现象的能力。

在工作的余隙,我爱偷偷观望工地忙碌的人们,无论是伏在地面上仔细刮面的伙伴们,还是挥汗如雨的民工大叔,粘着金色的阳光透过淡泊的云层扫在他们的脸上,周围凝聚起一种惬意而悠扬的意境。

亲切和欢声笑语是常态,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沉默无声地工作着:打铲、铲地、刮面、切壁、辨土、画线……唯有山脊黛青的塔儿山峦和峰巅上矗立的宝塔静静地注视着我们。这座以其古老、深邃而闻名的崇山,历经时光的洗涤依然散发出神圣、圣洁的光芒,时刻提醒着我们这片田块密布、沟壑纵横的田野之下,仍然埋藏着四千年多前瑰丽辉煌的文明遗骸,而这些正在或已经揭露出的巍峨的宫城、独特观象台、繁华贵族居住区、普通居住区、丰盈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天文建筑区和祭祀区,正是这古老文化在现代依然熠熠闪光的一部分。感知这份底蕴,更令我体悟到我们所肩负的文化传承的责任——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令它们重见天日,更重要的是赋予这些跨越了历史传承、路过世事变幻的遗存以新的生命和灵魂,让它们得以与这片土地上传递了息息薪火的人们再次相遇。

时常结束了手头的工作,回过神来,才发现太阳已经西沉。在秋日的夕照下,地面透出深沉的橘红,宛如一块地毯,在这棕红色的地面尽头,是氤氲的灰蓝色的天空,天空和夕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鬼斧神工的曼妙的紫色。而被它们衬托着的陶寺宫殿区内的一切,也都被抹上了叠翠流金。

驾车远行,留下背后掩埋的城在迷雾里。这里有许多人一生都在对自己的出身引以为荣,歌颂这座城市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它珍贵的文物、它的英雄主义和它的美。而我们这群考古工作者所倾注一生所努力追求的,正是发掘和复原出时光对它的侵蚀,揭露出最初中国的本来面貌。山麓脚下的历史与文明,这些都将是我们前去寻找的未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