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贼洗劫并烧毁一王陵,考古队进入叹道:老天有眼,出土一国宝
1974年冬天,平山县三汲乡农民开始大规模平整农田,出土了些奇怪的“瓦”,结果引起当地文物管理部门的注意。考古人员立马来到现场,发现在土丘下面,到处都埋着战国时期的“瓦”。这些奇特的瓦是宫殿建筑所用的。考古人员立刻对古墓进行了抢救式发掘。
在挖掘过程中,一名当地人向考古队讲述了一个阵旧往事:30多年前,村里有一位名老人,一天下大雨把他家地头冲垮了,他便从别处挖出一块石头修补地头。石头上刻有文字,可是谁也不认得那字是什么。
考古人员随即来到刘西梅家,找到了这块石头。经过鉴定后,得出的结论是:这块石头是属于战国时代的遗物——守丘刻石。守丘刻石是迄今为止在石家庄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随后,专家推断这座陵墓很可能是文献中少有记载的中山国。
要知道中山国的前身是狄族鲜虞部落,最早在陕北缓德带,后来转移到太行山区。公元前506年,鮮虞人在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中人城中有山,故日“中山”。公元前407年,中山国被魏国所灭。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于公元前380年复国,定都灵寿(今石家庄灵寿县)。因地处赵国之中遂成为赵国心腹之患。
公元前327年前后,中山国逐渐强盛起来,联合魏、韩、赵、燕“五国相王”。而在这五个国家中,唯有中山国是“千乘之国”,其余四国均为“万乘之国”。强盛时,中山国攻占过燕国领土,“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交相控引,争衡天下”。然而,中山王去世之后,中山国的国力逐渐衰落。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在中山国灭亡的2270年后,考古人员在平山县三汲乡意外发现了这块石头。为了更详细地了解遗址,考古人员开始了发掘工作。人们先在距离古墓群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些手工业作坊的遗址。这为搞清古墓群与中山国国都之间的关系开了一个好头。
同时,考古队员开始对1号墓进行发掘。1号古墓是整个古墓群中体形最大的一个,仅地上封土就高达15米,东西底边长92米,南北底边长110米。古墓设有南北墓道,墓道长110米,陵墓平面为“中”字形。
虽然古墓的厅堂已经坍塌,但根据考古建筑学家对遗迹测量后绘出的图形,这个基顶建筑共由一层飨堂、两层回廊组成,气势恢宏,高大巍峨,显示出墓主人的尊贵地位。
在1号墓外围,考古人员先后发现了6座陪葬墓、2个车马坑、1个杂殉坑。陪葬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葬船坑的设置,这在中国北方的古代墓葬中十分罕见。葬船坑平面呈“凸”字形,分为南北二室。在陪葬船只的附近,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条作为船只出行的小河道”。北方民族向来多驰骋于陆地,为什么在陵墓中会出现船只呢?这是一个待解的谜团。
1974年冬,考古人员对1号古墓周围陪葬墓和殉葬墓的发掘结束了。这次发掘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证实了墓主人的君王身份。
两年之后,人们又开始对1号墓的主墓室进行发掘。1号墓在墓室构造上完全接近于6号墓,不同的是在主墓室的东北方又多出了一个宝库,这说明墓中这位君王的地位更加显赫。
1号墓呈方形,边长29米。椁室建于墓室后部,四周有两层积石,木椁居中。墓室内前部及东部安排了三个放置铜礼器和石乐器的“外藏库”,墓前修筑有3层大平台。之后,考古人员在封土北侧发现了一个斜桶进墓室的盗洞。那次盛墓行为发生在战国时代的晚期,盗墓贼在洗劫墓室之后又放了一把火使整个墓室面目全非。除了最大的椁室里有几个吊棺用的大铜环和一些文物残片外,几乎毫无所剩。
然而,奇迹还是出现了,考古人又惊又喜,不由发出4个字的感叹:“老天有眼”。原来由于盗墓者的疏忽,在主墓室一角的石头下,还埋藏着一个稀世珍宝对错银双翼神兽。该神兽是我国神话传说中风神“飞廉”的形象,它通长40厘米,高24厘米,重11.45公斤。神鲁四肢弯曲,利瓜怒张,怒目圆睁,昂首做咆哮状,两肋生翼,凶猛有力。它表面的云纹采用粗细不同的银片、银丝镶出,样式丰富。
错银双翼神兽做为非遗印记共建文化,是希世之珍,目前“错银双翼神兽”成了河北省博物馆门前的镇守之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