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江苏何以称“鱼米之乡”?南博考古展有答案

Image 2021-07-09

“考古江苏”这些天正在南京博物院展出。澎湃新闻获悉,展览分“实证鱼米之乡”“追溯文明之源”“探寻古国踪迹”“印证大汉雄风”“勾勒六朝风华”等7个单元,诉说考古在阐释江苏古代文明、描绘江苏灿烂历史和回馈当下民众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其中第一单元“实证鱼米之乡”通过苏州草鞋山遗址、高邮龙虬庄遗址、泗洪顺山集、韩井遗址等印证江苏水网发达的自然环境,展示江苏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20世纪50年代以来,江苏考古人在江苏南部、江淮东部、淮河下游发现一系列距今约8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结合史料文献印证和现代科技手段,经过考古学、历史学、环境学、动植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证实,江苏是中国最早的“鱼米之乡”之一。

江苏考古人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水田考古实践。苏州草鞋山遗址、高邮龙虬庄遗址、泗洪顺山集、韩井遗址等印证了江苏水网发达的自然环境。

彩陶钵 新石器时代 邳州大墩子遗址

草鞋山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具有灌溉系统的水稻田

中国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地之一,考古发现证明距今8500——6000年前我国就有比较成熟的稻作农业,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发现过人工栽培的稻粒。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稻作文化中诸如耕作方法、稻作规模、生产力水平等关键性问题,国外考古学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水田考古的研究,并成为稻作文化研究中学术界所关注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1.国际合作开启水田考古课题

早在1972年,就在草鞋山遗址的最下层发现了炭化稻粒的线索。

1992年-1995年,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和日本国立宫崎大学合作开展《草鞋山古稻田研究》课题的工作,首次在国内进行水田考古的实践。

2.六千年前的水田结构

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唯亭镇东北,遗址总面积约45万平方米,其文化堆积最厚处达10米以上。在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地层发现了由浅坑、水沟、水口和蓄水井组成的遗存,据现场发掘和考察的中日两国考古学家与农学家分析判断,遗存全部结构应看作是早期水田遗迹。

鱼类脊椎骨 新石器时代 吴县梅埝朱家湾

3.“植物考古学”的先行者

草鞋山遗址发掘中,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植物学家们,首次以考古队员的身份,全程参与到遗址的发掘、现场信息的提取、后期植物遗存的鉴定和分析中,成为国内植物考古学发展的最早的一批“实践者”。

4.巨大的国内国际影响

草鞋山遗址的水田考古,是探索我国早期稻作农业文化的一次突破性进展,完成了从关注大遗存到关注微遗存、从关注人工遗存到关注自然遗存的转变,为田野考古水田遗构的标准化提供了依据;完成了从稻到稻作农业研究的转折,推动了农耕文明、聚落考古、生业环境等研究。并在国际史前稻作农业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编织物 新石器时代 吴县草鞋山遗址

灰陶兽形器 新石器时代 吴县草鞋山遗址

陶鼎 新石器时代 吴县草鞋山遗址

陶釜 新石器时代 吴县草鞋山遗址

龙虬庄遗址的发掘:多学科合作复原古代先民的生业经济

与草鞋山遗址发掘同一时期,在长江以北,江淮东部的里下河平原区,又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龙虬庄遗址。龙虬庄遗址的考古工作,不仅揭示了遗址、人与当时环境的关系,并且在史前经济生产生活方面获取了重要的信息,对里下河平原地区先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业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龙虬庄遗址的发掘,是考古多学科合作之初的一个有益尝试,拓展了当时考古学研究的视野和研究的深度,被视为考古学新实践的成功典型。

1.龙虬庄聚落古环境重建

对古环境的信息提取主要来源于土壤。考古工作人员通过对土壤分析,发现这里广泛分布着植物的孢粉颗粒,这一发现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植被情况,建立植被-气候关系,复原古环境与古生态。我们发现古龙虬庄人生活的环境,与我们现在的环境类似,气候适宜、水源丰沛,自然环境优渥,这些因素都为古龙虬庄人的定居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水稻产量与采集经济“此消彼长”

通过水洗法,考古工作者在文化层的泥土中获取了大量炭化稻米。除此之外,还发现有芡实和菱角,这两种含淀粉的食物至今仍在这一地区被人们采集食用。经过统计,这两种采集食物,在聚落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水稻的产量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当农业经济处于不发达阶段时,采集食物所占比重较大;当水稻逐渐量产时,采集食物所占比重也在逐渐下降。

炭化稻米 新石器时代

炭化芡实 新石器时代

葫芦籽 新石器时代

3.家畜饲养和渔猎经济兴旺

在龙虬庄遗址中,各种破碎断裂的哺乳类动物骨骼比比皆是,另有鸟类的肢骨、爬行类的背甲、腹片、鱼类的齿骨、腮骨、脊椎、鳍棘等零散分布于各层之中。在陆生哺乳动物中,与人的关系最密切的是鹿类、家猪和家犬。

貉标本 新石器时代 高邮龙虬庄遗址

猪形罐 新石器时代 高邮龙虬庄遗址

黄斑巨鳖标本 新石器时代 高邮龙虬庄遗址

黄斑巨鳖标本(局部) 新石器时代 高邮龙虬庄遗址

顺山集和韩井遗址的发掘:江苏稻作发展史的一次飞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继草鞋山、龙虬庄遗址后,在宜兴骆驼墩、溧阳神墩等遗址中又陆续发现炭化水稻,但水稻栽培史却一直未突破“7000”岁。江苏的稻作农业有无更早的历史?考古工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探索和求证上从未停滞过。

1.韩井遗址发现国内最早的水稻田

转机发生在2010年。2010年-2013年,江苏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分别发掘了江苏泗洪县的顺山集和韩井两处遗址,两处遗址所呈现出来的文化面貌,被命名为顺山集文化。

顺山集遗址,距今8500年,位于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大新庄西南,面积约17.5万平方米,是淮河下游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史前聚落。这个聚落有规划整齐的房址和墓葬区,最重要的是,在这个遗址发现了水稻遗存线索。

猴面陶塑 新石器时代 泗洪顺山集遗址

陶釜灶组合 新石器时代 泗洪顺山集遗址

猪形鹿角器 新石器时代 泗洪顺山集遗址

猪形鹿角器(线图) 新石器时代 泗洪顺山集遗址

韩井遗址在距离顺山集遗址东侧约4千米,距今8500年,考古学家们找到一处8500年前的水稻田。这是目前发现的国内最早的古稻田。

2.传统考古与科技合作共同努力下改变江苏稻作发展史

早在20世纪60年代,顺山集遗址就已被发现,在随后的40多年里一直没有引起关注。直到2007年4月,借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东风,泗洪县博物馆邀请了包括南京博物院邹厚本、林留根在内的多位考古专家对其进行了考察和评估,重新确认了遗址的重要性,拉开了新世纪下顺山集发掘研究的序幕。

野外发掘工作持续了三年,其间,离不开考古队员日复一日一锹一铲的剥离发掘、一瓦一片的拼接修复、一笔一划的绘画制图。

同样,如果没有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秦岭老师采样做碳十四测年,没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玉璋、张居中、罗武宏等老师对相关植物遗存及陶、石制工具做植硅体和淀粉粒分析、没有南京大学朱诚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萧家仪教授采样做孢粉和环境分析研究、没有上海博物馆陈杰教授做动物骨骼鉴定等,想必也拿不出江苏8500年稻作史的有力证据。

另外,严文明、张忠培、李伯谦、王巍、陈星灿等考古专家们,他们用自己严谨的学术作风、扎实的专业学识、高屋建瓴的学术思想,做出了对顺山集文化8500年稻作文明史的肯定。

草鞋山、龙虬庄、顺山集遗址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江苏考古工作者探求史前遗址中人地关系、生业经济、聚落环境等内容的段落剪影,展示了在江苏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奠定江苏经济发达、民生富足的现代化基础。

(本文综合整理自南京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