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外地同行为何频频来上海演艺大世界的亚洲大厦取经?

2021-06-26

每到新剧首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习惯性先刷“大众点评”,看观众点评剧场服务,再刷“豆瓣”看作品点评,“年轻人喜欢上网,新剧开演1小时,我就能在社交媒体刷到评论。”6月25日上海演出行业发展趋势及相关对策研讨会上,多家院团负责人不约而同感叹,90后、95后成为消费主力,他们的口味正改变剧目制作模式与运营思维。

“坐进亚洲大厦‘小酒馆’(音乐剧《阿波罗尼亚》),观众都会看你们,因为年纪大了。”张惠庆提到的位于演艺大世界核心地段的亚洲大厦迅速成为会场热点。60后到80后负责人都有兴趣去“取经”亚洲大厦近10个演艺新空间上演不同剧目的做法。上海市演艺行业协会副会长马敏辉在亚洲大厦看过《宇宙大明星》,“399元一张票,全场包括我在内只有两位男观众。有小姑娘问我,大叔,你怎么会来看?我反问她看了几场,她回答,这才第10场。”

2020年下半年起演出市场反弹,迎来大量年轻观众,“进剧场看戏,像演唱会追星”,马敏辉表示,亚洲大厦名声在外,不断有外地同行来上海取经,四川大剧院负责人来上海,开口就是先去亚洲大厦观摩《阿波罗尼亚》。运营方正计划将这种小剧场驻演模式推广到南京、成都、武汉。今年上海演艺新空间有望达到100个,“基本不拿国家补助,完全靠卖票,因此内容建设很重要,争取观众看了又看。”

疫情让剧场暂停又重启,运营重担压在每位负责人肩上。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和张惠庆一样时刻关注网络动向。她笑言,自己是音乐剧《赵氏孤儿》头号粉丝,“每天看到演出结束,凌晨才回到家。头几场观众笑场,剧组马上删改台词。”

《赵氏孤儿》导演徐俊表示,《赵氏孤儿》2019年立项,次年遇到疫情,2021年首轮演出一开票就是全国50场,“有资金压力,还有不可测的未来。首演上半场,我一直没刷到评论,大家都在专心看戏,谢幕时竟然有了热搜。外地剧场近2000座位的出票,让我有了信心。”

2021年文化广场室内剧场加上户外演艺新空间,演出数量达到2019年的95%,张洁表示,趋势相当好,“很多剧场从艺术教育起步,掌握丰富的观众资源,因此能有的放矢地投入制作,比如亚洲大厦的剧目也有剧场参与投资,这给了大家启示,剧场不止做房东。”

上海大剧院一楼咖啡厅,就是今年新授牌的演艺新空间。《摇滚浮士德》《浮生六记》《德龄与慈禧》等热门剧目演员聚集于此,借由咖啡与爱追星的年轻观众互动。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估算,受疫情影响,海外演出团队或许在明年下半年才有望来中国,由此出现的市场空白需要剧院拓展思路,找到新的增长点,“不打破原有模式,会面临更大竞争压力,因此更多剧场空间也将成为创制空间。”

“在上海,演艺与非演艺的界线变得模糊。”现代人剧社负责人张余笑言,上海现在有“剧本杀”店500家,脱口秀表演场所300家,沉浸式演艺空间200家,“90后、95后愿意为喜欢的文化产品付费,也愿意投身其中,成为制作者。”

张洁总结出现在剧场的新一代,“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招聘面试中,张惠庆频频遇到这样的年轻人,“会英语不算什么,好多人会多国语言。”她刚刚面试完想从拼多多、德勤跳槽的应聘者,“从互联网大厂、审计师事务所转行到剧场,跨界步伐特别大。但我们更希望找到实干的人,推一把,能做制作人,比如《辅德里》执行制作人就是95后。”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出品音乐剧《面试》,制作人只有26岁,“挑剧本、版权谈判、选择演员到营销推广,《面试》能不断演出,制作人能力至关重要。”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表示,2019年集团下属剧场引进项目与本土项目收入各占一半,“上海观众每年在引进戏剧消费金额达数千万元,疫情后,海外团队进不来,观众把钱花在更多本土原创项目上。与前几年资本热钱涌入不同,2020年下半年起,大量专业制作公司进入市场,做小而美的项目,推崇制作人中心制。我们希望尽快培养出年轻的大制作人,一肩挑起项目融资、落地、巡演,打造爆款。”

“与疫情搏斗,与市场竞争,上海院团不断突破自我,吸引90后、95后观众涌入,孵化相匹配的制作团队,行业发展欢迎新生力量加入。”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说。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