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大上海,用文学的力量彰显上海的神韵魅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注、描写、讴歌人民,并不是一句大话、空话和套话。为写长篇报告文学《权力清单:三十六条》,我在岔路镇湖头村蹲点,当时心里就有个想法——我要与那里的村民打成一片,成为被他们认可的村里人。结束工作回到上海后,有一天收到一份快递,打开之后,既惊讶又惊喜,那是湖头村颁发给我的荣誉村民证书。”6月25日,上海文学界迎接建党百年座谈会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获2020年度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称号的作家简平说。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祥地,也是党领导的文学事业的重要起源地,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学传统。“作为文学工作者,回顾上海文学文化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过的百年历史,回望左联革命史、追念前辈作家,不禁思绪万千。”以艾明之《火种》、吴强《红日》、茹志鹃《百合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宗福先《于无声处》这五部作品为例,作家孙颙说,上海文学创作的色彩,历来五彩缤纷;红色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的内容,是十分厚实的大类。
“中国的红色历史,就是最美的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征程,就是一首充满发展精神和勇往直前的长征史诗。”作家程小莹感慨,从讲述纺织女工下岗生活的长篇小说《女红》到以左联历史为题材的《白纸红字》和从战“疫”中诞生的非虚构作品《张文宏医生》,“于我个人写作的经历是跨越,同时也是城市题材写作资源的拓展。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写作者,了解上海这座城市也就是了解自己,其中的历史性和革命性值得珍视。从党的百年征程的奋斗中,汲取理想的力量、正义的力量,上海文化历史底蕴的日积月累,足以让我们用文学叙事,把这座城市一些珍贵、留有时代感的东西用文字保存下来。”
“人人心中有梦,文学作品便是要写出人们心之所往,梦之所愿。”作家滕肖澜近年来先后创作了《乘风》《城中之城》《心居》等现实题材长篇小说,“写当代年轻人的成长,写新老上海人的变化,写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性,每个自律、努力奋斗的人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居所。上海很大,写作很长,这个‘大’既包括气度、意韵,也包括主题、格局、内容、架构。上海目前不缺以小见大的精致作品,缺的是全景视角下与当下时代相称的‘大作’。身为上海作者,我们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写好上海,讲好上海故事。”
“上海不仅是摩登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一座遍布红色足迹的英雄的城市。作为长期生活、工作在上海的青年写作者,我们如何去书写这一百年的故事,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一百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直接关系着我们如何去迎接和创造未来。”写作《铿锵序曲——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一书的青年作家王萌萌说,每个写作者都要有将个人追求与时代发展、国家命运、民族崛起结合在一起的创作自觉,“当下的生活就是未来的历史,而历史中往往能看到生活的真相。我们要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记录、讴歌新时代,也要时时回望,追溯、重温历史。参与‘红色起点’系列长篇纪实写作对我来说也是全新的起点,带给我的不仅是素材的积累、技巧的精进,更是层次的提升、格局的开阔、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净化。”
“今天,文学承担着记录时代、塑造灵魂、凝聚力量、增强自信的重要任务,文学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历史、全面认识时代、热情关注现实,把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化为具体的行动,展现于更多好作品中。”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说,近年来,上海文学界以组织化的手段推进上海题材特别是红色题材的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推进文学公共服务、建设文学活动平台、增厚城市文学氛围、拓展文学内外交流和团结凝聚新文学群体等方面,丰富了上海文学事业发展的内涵,“未来,要在更宽广的视野中,更有力地为彰显上海软实力的‘神韵魅力’提供坚实的支撑。”
转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