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千年瓷都风采依旧(文化脉动)

2021-02-18

来源:人民日报

图:江西景德镇远眺。图:景德镇瓷器。图:工人师傅制作瓷器。图:生肖瓷作品《拓荒牛》。资料图片

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景德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罕见的历时千年以手工技艺立市的城市。手工陶瓷技艺是这座古城的底蕴,也是不变的名片。在今天的景德镇,不论是历经沧桑的老师傅,还是风华正茂的年轻匠人,都在追求极致中把陶瓷技艺不断推向新的高峰,他们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阐释着“工匠精神”的内涵,使“千年瓷都”更加闪亮。

破解色彩奥秘 赓续失传绝技

景德镇传统上有四大名瓷,即青花、玲珑、粉彩和颜色釉,其中颜色釉是唯一不施色彩,仅仅通过无色或白色的釉料在高温中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呈现出自然的色彩。这种色彩被称为“窑变”,窑变瓷器因罕见而极为珍贵。但由于种种原因,颜色釉历史上屡屡断代,导致颜色釉技艺罕为人知。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往往也只掌握一种色彩的烧制。

1965年,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的邓希平来到景德镇,她一边向老师傅学习,一边试验探索,最终揭示了颜色釉的奥秘,历经50多年,开发出40多种颜色釉,使这项古老的技艺发扬光大,邓希平本人也因此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郎红是颜色釉中非常著名的一款,但是“若要穷,烧郎红”,景德镇流传的这句俗语生动说明了烧制郎红的难度。“烧制郎红就要有倾家荡产的准备,”邓希平说,由于传统窑温度不易控制,前人对窑变的规律掌握不够,烧制郎红的失败率极高。通过长期的科研攻关和反复试验,邓希平发现,郎红色彩的出现有一个5摄氏度的温度区间,窑温高于或低于这一区间,就会失败。邓希平通过改进配方等方法将这一温度区间扩展到80摄氏度,大大降低了烧制的难度。不过,烧制郎红的难关不仅仅是釉料的配方和温度,拉坯、施釉、烧成等工序也非常关键,稍有疏失,就会出现瑕疵。有一次,在烧制郎红汗血宝马时,试验了多次,成品依然是一副东倒西歪的样子,最后发现问题出在马头上,因为塑像头重脚轻,重心不稳,在高温之下,发生了形变。在作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后,汗血宝马烧制成功了,通体深红的宝马毛色油亮,神骏异常,凑近看就能发现光亮的表面之下竟然有类似马毛的丝状纹理,堪称神奇。

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许多制瓷工艺已经失传,比如明代“流霞盏”仅仅见于古人的诗词,谁也没看过实物。邓希平花了23年的时间,破解了流霞盏的工艺秘密,并结合唐代秘瓷的工艺,成功研制出“秘釉流霞盏”,作品色彩如同流动的彩霞。

“瓷器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需要我们踏踏实实,绝对不能投机取巧。”邓希平说。

复原胭脂红 再燃老窑火

在景德镇一家陶瓷展厅里,来自陶瓷世家的非遗传承人朱筱平拿起一只白色瓷碗,轻轻一弹,“叮”的一声,悦耳清音袅袅不绝。“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就是‘声如磬’。”朱筱平自豪地说。

朱筱平的家族历代以制瓷为业,祖辈曾在清代御窑厂供职,烧制胭脂红瓷器。但传到朱筱平这一辈时,家中传下来的胭脂红秘方已残缺不全。为了复原胭脂红的烧制工艺,朱筱平在8年时间里做了数百次试验,反复调整高岭土配方、不断调整釉料比例、精密控制窑烧温度……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有时气急了,就把残次品砸掉。儿子曾劝他放弃,别做了,但朱筱平觉得:“老祖宗能做到的,我们现在反而做不到,是件很惭愧的事情。”直到2015年,重新组合了工艺流程,他终于成功复烧出胭脂红瓷。朱筱平烧制的胭脂红瓷色泽炫丽、雍容华贵,多次被选为国礼,代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国礼代表国家的脸面,绝不容一丝一毫的瑕疵,”朱筱平说。有一次在接到制作国礼的任务后,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15天,昼思夜想,从器型到色彩,从尺寸到图案,从土质到工艺……图纸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的成品令评审专家惊艳,认为代表了传统手工制瓷的最高水平,尤其难得的是数百件纯手工烧制的瓷器竟然不存在色差,完全一致。“前辈们已经把官窑瓷器做到了极致,我一辈子只有努力,如能做出一些尚可与先人遗珍神交的器件,则此生无憾。”朱筱平说。

2019年12月12日,景德镇明清御窑青窑点火复烧活动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举行,熊熊燃起的窑火令人惊叹古窑的生命力竟然如此顽强。“景德镇的传统窑经历了1000多年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趋于优化,热利用率相当高,窑温能达到1300到1350摄氏度。”把桩师傅胡家旺是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术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事传统窑的设计、建造以及烧成工作60多年了。

一窑瓷器能否烧制成功,关键要看把桩师傅的经验,有的老师傅仅凭肉眼观察火焰的状态就能准确判断窑温。一名合格的把桩师傅至少要经历几百窑的磨练,才能真正驾驭窑、火、胎、釉之间的关系。

传统柴窑烧制瓷器因为时间长、瓷化程度高,烧出来的瓷器更加温润柔和,能更好地展现瓷器本身的质感和色彩,因此传统柴窑是气窑或电窑所无法取代的。而且,传统柴窑使用马尾松作燃料,不含任何有毒有害物质,柴窑瓷器的安全性非常好。近些年,随着人们更加重视传统工艺和安全,柴窑瓷器的需求量大增,景德镇也出现了不少新建的柴窑。“柴窑技术一定要传承下去,但是培养一个把桩师傅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是要十年二十年,因此单靠私人瓷厂可能难以保障,国家应该多想点办法,培养年轻人。”胡家旺说。

给传统时尚 赋瓷器青春

“陶瓷也可以这么新潮?”在景德镇一处陶瓷展厅里,除了可以看到常见的杯碗碟瓶之外,各种以瓷为元素的创意产品吸引着年轻的游客。用瓷做成的项链、耳环、手串等饰品精美中透露着优雅,以青花花样为元素的手提包、靠垫、围巾和手机壳等潮流感十足……“我们开发的以瓷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有1000多种。”36岁的景德镇传统青花瓷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蔡文娟自豪地说。

蔡文娟的父辈大都从事制瓷工作,8年前她开始自己创业。“我希望能给传统的青花瓷加入时尚感,能让年轻人喜爱我们的陶瓷文化。”她的设计团队全部是90后,年轻人的思路互相碰撞,产生火花。他们收集了不少老瓷片,本来是打算做研究用的,但是老瓷片上的图案不是可以利用一下吗?于是经过加工打磨,老瓷片变身为项链等饰品,呈现出古典与时尚相融合的独特装饰效果,大受欢迎。

在今天的景德镇,愿意从事陶瓷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像蔡文娟一样的“瓷二代”为这一古老的行业注入青春的活力。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吕雅婷4年前从国外留学归来,接管了父亲的陶瓷公司,她的团队里,厂长是1988年出生的,设计团队里最小的1998年出生。他们设计的玲珑瓷不倒杯、旋转杯、便携式茶器等成为网红产品。“2019年我们开始网络直播,网络销售快速增长。”吕雅婷说。

在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街区,一座座陶瓷老厂房经过改造,变成了充满时尚气息的陶瓷艺术作坊、博物馆、咖啡馆、酒店……许多年轻人在陶溪川展示销售自己的创意陶瓷,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从2016年开业时的55个摊位到现在1.5万个创客报名,陶溪川每周都有近2000个摊位营业。“不管是从国外,还是从国内其他地区过来的艺术家和青年都很多,创业的热情很高。”吕雅婷说。

随着《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景德镇制瓷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焕发勃勃生机,“千年瓷都”大步走向新的未来。

本报记者 张 贺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16日 第 05 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