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为什么米芾的【王羲之体】不像王羲之?

2020-10-13

【米芾写的是王羲之】?

我知道,这句话很多人并不认可,甚至有可能感到震惊。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说法且广受攻击的,还如,

【黄庭坚写的是柳公权】

黄庭坚【一波三折】,怎么可能跟【处处装饰】【笔笔调峰】……的柳公权一样呢?

同样的,米芾【刷字】,怎么可能跟【魏晋风流】【不激不厉】……的王羲之一样呢?

从我的网民经历看,这样看问题的朋友,其实不少。

其实,这正好是我们认识【书法史存在主线】,最好的一个入口。

给大家看两个东西

这两东西,一样吗?

如果仅看外观,它们长的不一样,是两种东西。

其实,这两玩意儿,都叫做【电动抽水器】,它的工作原理甚至用的锂电池和充电线导水管等等,都是一样的产品,除了外面这个【马甲】。

事情就是这样,关键在于,你是看外部还是看内部,很多时候,当你看内部,通过外部看成的【两样】,可能只是【一样】。

看字,看的肯定是【字的样子】,因为字是依靠眼睛来认的【痕迹】。

【字的样子】,首先肯定是【外观】

比如,下图,这是一个叫做井上有一的日本人写的字

一些人看到,认为这是超级厉害的艺术杰作,有人说

一些人也看到,认为这是丑陋的【丑书】,有人说

眼睛看到,进行围绕【外观】的朴素的评价,这是人的本能,而且依靠【外观】评价,是书法史的传统,在古代,有相当数量的文献,都是对字迹外观的描述,以及对外观进行诗歌、小说之类的文学创作,比如,《草书赋》

……如春华之杨枝。

提墨纵体,如美女之长眉。

其滑泽肴易,如长溜之分歧。

其骨梗强壮,……

但是,【外观】,正如上文的【电动抽水器】一样,如果认为它就是字的全部,那显然是那位长者批评过的:

图样

图僧破

中国书法理论史,顶级的著作,都在讲一个事情,这个事情,叫做

【照着我这样做,就可以像我一样牛比】

它一般会以两个形态出现:

一类是【披问题】,比如,《九十二法》。

另一类,是【讲手势】,比如,永字八法。

关于这两种著作,我在今后,会细谈其优劣和影响,这里涉及的是第二种。

字是写的,不是靠张嘴就来,这是书法的特点,在古代,书法理论的参与者,都是书法家,这决定了,

书法理论有相当数量的金子,是和对写字的切身经验——【手感】有关。

【手感】可以讲吗?老实说,不好讲,但并不意味着讲不了。

比如,日本人今天教小孩写汉字还用这种思路

手感即对力的细微体会,这是古代书论的金矿,属于有门槛的东西,比如,

梁武帝谈王羲之,【中正平和】,你如果只看到空空荡荡的四个字,那糟透了,那基本是丧失了对王羲之的把握;孙过庭写《书谱》,洋洋洒洒,谈王献之以来的人,【鼓努为力】,四个字,将书法最高级的东西讲透讲尽,人间至此无书可读;米芾谈欧阳询,【举动辛勤】,称书法之妙,是【如撑急水滩船,用尽气力,不离故处】;启功谈唐寅一代雄才,用的词是【运斤成风】……

这些评价全部基于肉手对力的体味,在古代,这种论述多得不得了,所以我说,一个人的书法论述,能够看出这人的书法水平。

也就是说,看字,还有一条路子,叫做通过凭借自己积学日久后形成的手感,去【看工艺】。我提出的书法史存在主线,所立足的视角,正在于此。

中国人,无论搬到哪里,只要墙角有土,都会按两颗蒜进去,这是啥?

这叫做【因方设教】。

因方设教,就是只要情形变化,劳资就跟着你变呗,担心个毛,但是劳资骨子里要干的事只是一个主题。

每一个时代的纸、笔和非物质的书写环境,都有变化,这决定了每个时代的字,都有每个时代的独特【外观】,其中最突出的品种,注定是后世仰叹不再有的存在。

从王羲之到米芾,不单独是写字,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天翻地覆的变化,它们的书法,注定不可能是一样的【外观】,你如果只是依照外观去评论,他们很难被归结为一类事物。

但是,该看到的是,从王羲之到米芾,汉字未变,右手写字的方式未变,手的五指生理情况未变,毛笔的物理特征未变,这些客观事实的存在,根本性地决定了写字,骨子里有个主题从不被改变,这个主题,就是书法史的主线。

当然,【米芾是写王羲之】,并不是说,米芾在书写的工艺上,方方面面,都和王羲之一样,比如,仅就下笔节奏来说,米芾显然是激燥过于王羲之的。围绕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我会在之后的写作中,用【体】来进行解释。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