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数字化技术让云冈石窟“活起来”行走世界

2020-10-01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9月28日,中国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研讨会暨云冈石窟行走世界发布会在杭州举行。全体与会专家代表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参观了云冈石窟第12窟1:1复制窟。

山西云冈石窟行走世界发布会在杭州举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 摄

山西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说,“美工曾告诉我这些人物与艺术造型,用手工捏十年都捏不出来,没想到数字化扫描与3D打印技术让石窟寺文物‘活起来’‘走出去’。”

云冈石窟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代表着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高水平。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成为云冈石窟文物数字档案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也是数字云冈联合实验室的共同发起方,探索石窟寺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第一次数字化保护对象选择为云冈石窟第3窟。他们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多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对佛龛拍摄了一万多张不同角度的照片,三维采样点间距小于2毫米,整体三维重建误差小于5毫米,纹理图像采样分辨率达到150dpi。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刁常宇说,他们团队与深圳一家3D打印生产工厂联合研发了特制打印机,可直接打印出体积为1米*1米*1.5米的部件。

长17.9米,宽13.6米,高10米,和云冈第3窟西后室完全相同尺寸的复制窟,用20台打印机打印半年,整体形变误差小于5毫米,采样点间距小于2毫米。张焯说,这一项目标志着国内大型石质文物的数字化全息高保真记录达到可复原水平。

在云冈石窟现存的45个主要洞窟中,第12窟又名“音乐窟”,前殿后室,入深14米,宽11米,高9米。这个石窟开凿于五世纪,其中雕刻的天人形象和中外乐器,在中国音乐舞蹈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如何让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可移动展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对第12窟进行高保真三维数字化数据采集,共扫描并拍摄55680张照片,并建立第12窟的高保真彩色三维模型。

3D打印用的是高分子材料,固化成型后没有石材的质感,但是通过“赋色”呈现历史与沧桑。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说:“总不能让游客走进复制窟时,感觉是走进了一个塑料堆里。”在色调的鲜与暗上,他们选择了洞窟刚诞生时候的鲜亮,而没有采用现存石窟雕像的煤灰色,但是在洞窟的风化上,他们认为这是不可抗的自然之力给予的,不做调整,同时把人为的破坏痕迹也留了下来。

云冈石窟研究院美术工作团队,依照古法用矿物颜料,历经8个月给900多平方米的复制窟上色。据介绍,通过手工在现代材质基底上“装銮绘色”来恢复大石窟样貌,在文物界比较少见。

目前复制成功的云冈石窟第12窟,由110块2米见方的“积木块”,分6层组装组成,约2吨,8辆标准集装箱车可拉运自如行走天下,一周即可完成组装布展。现场无需搭建传统的脚手架,低空作业组在地面上组装好一层再吊到顶部安装,整个过程就像由上往下搭“积木”。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邬小撑表示,文物数字化作为当前文物保护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有效保存和利用石窟寺遗址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浙江大学在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是世界上石窟寺文物保存数量最多、历史跨度最大的国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辛泸江说,数字化技术在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山西云冈石窟从浙江大学迈出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据张焯介绍,云冈石窟第12窟今年底将在上海站,明年7月将在深圳站启动相关展出工作。(文化副刊部编辑)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