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石头,寿山户口凭什么了不起?
女娲补天用剩下的石头,可能是贾宝玉、孙悟空,也有可能,是乾隆爱不释手的田黄三连玺。
乾隆皇帝最爱的田黄三连玺 故宫博物院藏
传说中,女娲补完天路过福建寿山一带,见此处风光绮丽,一时心生喜爱,就把补天剩下的五彩石随手撒落到这里。
这些五彩石在寿山集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经过千万年的演变,化成了各种光彩夺目、温润可人的石头,其中就包括了乾隆皇帝用来刻章的那块。
人们用地名为这些石头命名,称其为寿山石。
石出寿山
女娲补天当然只是传说。
寿山石的形成,源于1亿多年前的一场火山喷发。
侏罗纪晚期,福建东部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地壳运动。大规模火山喷发后,岩浆和喷射出的气体混合成热液,最后又与周围地质发生大量复杂变化,重新结晶形成了矿石。
反正过程很复杂,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火山喷发的副产品。
1亿多年后,这些深埋地下的矿石重见天日,经过上亿年的变化,它们变得质地细腻、色彩瑰丽、纹理丰富而奇异。一出世,就凭借着超高颜值征服了世人。
虽然都是高颜值,但寿山石彼此之间差异巨大。如果你来过宝库匠心馆,你会发现寿山石可以长成这样
《北极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 宝库匠心馆藏
这样
《海底世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 宝库匠心馆藏
也可以长成这样
《新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东 宝库匠心馆藏
这样
《踏雪寻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东 宝库匠心馆藏
以及这样
《郊游》|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 宝库匠心馆藏
虽然都叫寿山石,但颜色和质地看起来差别如此巨大。
这是因为,寿山石只是一个统称,细分起来又分为田黄、芙蓉、荔枝、善伯、高山等大大小小100多个品种。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品种,是因为寿山石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分类标准,很多都是按照产地或者矿洞的名字直接命名。
例如高山石,就是产自高山。请注意,这里的高山不是形容词,而是当地有座山就叫高山。
《寒江独钓》·高山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 宝库匠心馆藏
再例如善伯石,产自善伯洞。据传此洞发掘于清代末年,当时矿洞主的名字叫善伯,所以矿洞被命名为善伯洞,其中出产的寿山石自然就叫善伯(洞)石。
《弥勒》·善伯洞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 宝库匠心馆临展馆展出
所以说,往往一个矿洞就代表了至少一个寿山石品种。
但是,寿山石也不是完全随意、没有分类的。
清朝初年,一位名叫毛奇龄的寿山石鉴赏家,写了一部寿山石专著——《后观石录》。在这本著作里,第一次把寿山石根据开采矿区的不同分为山坑、水坑、田坑三大类。
山坑,即分布在山上的矿脉。
因脉系和产地不同,山坑石各具特色,名目繁多,常见的有芙蓉石、高山石、善伯石、旗降石、杜林石等。
《海底世界》·芙蓉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 宝库匠心馆藏
水坑,指深埋水中的矿脉。
水坑石由于长期受地下水的浸渍,质地特别莹澈通灵,表面具有非常强烈的光泽感,以各种透明或半透明的冻石最为著名。例如芙蓉冻、荔枝冻、桃花冻等。
桃花冻石瑞兽钮方章
田坑,自然就是分布于水田中的矿脉。
田坑石基本上都是受外力作用从附近的大型矿石上脱落的,所以多成自然块状,体积不大。
田坑石有黄、白、红、黑等色,其中黄色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田黄石。不仅在田坑石中稳占C位,就是在整个寿山石大家族中也能拔得头筹,被称为“万石之王”,素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美誉。
《寿星》·田黄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东 宝库匠心馆藏
为雕刻而生
寿山石硬度适中,石质细腻温润,天生就是用来雕刻的。
如果这么说不够形象的话,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和田玉的硬度是6—6.5(摩尔),铁的硬度是4—5,而寿山石的硬度普遍在2.5—3.5之间。
也就是说寿山石要比玉容易雕得多,普通的铁制刀具就能很轻松的进行雕刻,过程中既不黏刀又不易崩裂。再加上寿山石种类多、颜值高,有丰富的色彩和肌理,简直像是为雕刻而生。
寿山石雕刻过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发现了寿山石的以上优点,开启了寿山石的雕刻时代。
唐代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佛教大行其道。寿山跟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一样,寺庙林立,僧侣众多。
僧侣们就地取材,用随手拾取的寿山石雕刻成法器、佛像、念珠以及各种饰物,馈赠给广大信众和游客,使寿山石在民间广为流传。
也是因为这段历史,观音、弥勒、达摩、罗汉等佛教形象,一直都是寿山石雕的常见题材。
《笑口常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 宝库匠心馆藏
不过一直到这里,寿山石都只在当地流传,算是一种地域文化。
真正的大量开采始和广泛收藏,始于南宋。
据传,南宋定都临安后,宋高宗曾下诏福州知府收购寿山白石,用来替代祭祀用玉,由此,寿山石雕从纯地域性的民间世俗文化,跨入了主流宫廷文化。
南宋寿山石贵妇俑、持扇幡侍女
宋寿山石巧色男立俑、男侍俑
寿山石位列中国四大印石之首,而用寿山石雕刻印章这件事,始于元代。
元代以前,印章多为金属铸造,工艺复杂,必须由专业的工匠完成。
元末时,绍兴人王冕发现家乡特产的一种花乳石,细腻温润,用普通刀具就能雕刻。用它来刻印,从设计到动手,一个人就能完成,不需要再假手工匠。
从此,中国进入石章时代,刻印成为文人学者的一大乐事和雅好,在文人圈迅速流行起来。到明清时期,印章甚至成为绘画作品的标配,一幅合格的中国画必须是诗书画印一体的综合艺术。
这件事对寿山石来说,就是开发出了新的应用领域,寿山石雕一个最主要的品类——寿山石印章应运而生。
《觅食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 宝库匠心馆藏
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和芙蓉石,尤其适宜刻印,被列入中国的“印石三宝”。
清代,由于皇帝们的鼎立推动,寿山石雕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形态也更为多样,种类涵盖印章、文具、手把件、及镶嵌器皿等。
清代皇帝里,除顺治之外,基本都是寿山石的狂热爱好者,其中尤以乾隆为最,据统计,乾隆仅寿山石印章就有609枚。
清乾隆 田黄石“信天主人”玺故宫博物院藏
而在寿山石的众多品类中,田黄石因为“福、寿、田”的美好寓意,尤其受乾隆喜欢。可以说田黄能走到“一两田黄三两金”的地步,多半是出于乾隆的“炒作”。
雕出的中国画
一般来说,石雕工艺,除了风格和题材会受到地域影响而各有特色之外,技法上不会产生太大差别。
但寿山石雕不同,它在圆雕、浮雕、透雕、链雕等通用技法之外,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表现手法——薄意雕。
薄意雕脱胎于浮雕,但下刀比浮雕中最浅的浅浮雕还要“浅”,雕刻层极薄,“薄意”二字中的“薄”正是由此而来。
高浮雕——《夏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 宝库匠心馆藏
浅浮雕——《贵妃醉酒》|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 宝库匠心馆藏
田黄薄意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
“薄意”的“意”字,则是指“画意”。
用寿山石雕刻印章时,石材表面难免会出现裂痕、斑纹等瑕疵,为了掩盖这些瑕疵,匠人们通常会在印章四周雕刻一圈极浅的浮雕。
这就是薄意雕的雏形,康熙时期就已经初露头角。
但此时的浮雕多为传统的几何纹饰,“薄”是有了,还不见“意”。
清乾隆 寿山石螭钮“乾隆敕命之宝” 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同治、光绪年间,寿山石雕衍生出诸多艺术流派,其中以福州东门外鼓山后屿一带的"东门派",和福州西门外洪山一带的"西门派"最为著名。
东门派最擅圆雕,作品颇具装饰性。
而西门派则以雕刻印章、书房小品为主,作品古雅深精,符合文人的审美趣味。
在此基础上,西门派代表人物,人称“西门清”的林清卿,吸收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的,打破在印章四周雕刻固定纹饰的传统,改为以刀代笔,“画”出一幅幅颇具意境的山水花鸟图。
林清卿作田黄石秋江泛舟图薄意随形章
熔雕刻、绘画于一炉的薄意雕,才最终成型,自此成为寿山石雕独有的艺术形式。
薄意雕以薄取胜,以简见长,“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
重点来了,这么独特的艺术形式,宝库匠心馆里必须有!
宝库匠心馆内,藏有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为首的林氏家族,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的寿山石雕数十件,其中就包含了薄意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