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辛弃疾名作《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究竟要寻找何人(腾讯网)

2020-03-19

辛弃疾名作《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究竟要寻找何人

中国人的性格基因其实非常复杂,既有勇猛善战、威武不屈、韧性十足的倔强;同时,也有多愁善感、犹豫踟蹰、胆小怕事的怯懦。当这些复杂的性格基因糅融为一体之后,反而容易催化出一些令人捉摸不透的思想与情感。

而且这些以性格基因为契机的思想与情感,会随着时代与利弊变化而不断变化。可以说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性格特点,在大家所熟知的诗词作品中得到了高度彰显。而创作这些诗词作品的文学家们,正是这种性格基因与思想感情的化身。

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灰暗的岁月,因为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身处于,不可调和的内忧外患之中。尤其是北宋末期与整个南宋时期,可谓深受外族欺辱而无法自拔。这其实与北宋建立之初,所制定的“文官治国”方针息息相关。

笔者认为两宋虽然在政治上比较羸弱,但却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天然的情感与思想寄托。正因为国家局势紧张战事不断,才会涌现出一大批忧国忧民的文学家。

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才会体现出,错综复杂、喜忧参半、悲凉凄美的两宋之风。

宋朝时期曾出现过很多文学流派,骈文、诗歌、宋词应有尽有。但唯以宋词的文学成就最高。在宋词发展历程中又分化出两大派别,即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以李清照马首是瞻的婉约派。而且每个派别内也都有,比较著名的文学家和知名词作。

南宋豪放派诗词代表人物辛弃疾

1.“重文抑武”政策影响下的南宋文坛

谈起南宋很多人都会唏嘘不已,这个偏安于江南地区的羸弱政权。虽然在某些方面上颇具北宋遗风,比如,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文化发展也曾一度繁荣。但却是“文官治国”的突出受害者。因为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也是一个习惯于“重文抑武”之人。

所以在南宋小朝廷的庙堂之上,文官依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武将们却只能一味卖命却不获重用。笔者认为在盛世王朝文臣当道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在江山政权处于风雨飘摇的南宋时期。武将依然不受重视就是一种逆天而行,这其实也是两宋灭亡的根本症结所在。

南宋时期其实并不缺能臣干将,比如力主抗金的李纲、赵鼎、李光、胡铨,以及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还有辛弃疾、宗泽等愿意为,“北伐”抛头颅洒热血的名将。当然这些人之所以没有实现北还中原的心愿,其实也与“主和派”赵构、秦桧大有关系。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内部政局影响之下,以及金国虎狼之势的环伺与侵略之中。南宋就如风中飘絮一般,在风雨飘摇的大环境中,上下起伏并最终没入泥土。并在1279年“崖山海战”之战后彻底覆亡。

2.“词中之龙”一心北归却壮志难酬

很多南宋知名武将虽然一心“北归”,但是却得不到统治者的支持,尤其是在“主和派”的羁绊之下,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迫害。很多将领的一腔北伐热血,至死都没有得到施展。所以他们只能将自己的愤懑写入诗词之中。

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一生皆以恢复中华为志,但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的南宋将领。或许在很多后世人的心目中,他只是一位会舞文弄墨的文学家,但事实上辛弃疾却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骑马定乾坤”的儒将。

辛弃疾的文学作品虽然传世较少,但是引起在南宋文坛上的重要贡献,以及其诗词的重要文学价值。所以他与苏轼合称“苏辛”,又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仅凭这一点就足以体现出,辛弃疾才华横溢的“文人”气质。

作为与苏轼齐名的南宋豪放派词人、爱国将领,辛弃疾可谓是一个文采不输武功之人。因其词作蕴含大气磅礴、豪放雄浑之感,让人看后有一种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所以后人将其誉为“词中之龙”,

可以说辛弃疾的在词作中所表达出的思想,其实完全可以代表一大批,与他有类似经历和情感体验的南宋文人群体。他们由于无法“骑马定乾坤”,所以就只能把对国家兴亡,以及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寄托在诗词作品之中。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豪情

(1)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也就是公元1205年1月。此时的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高龄。已经赋闲多年的他被当权者,也是“主战派”主导人物韩侂胄重新启用。并于当年初春受命于镇江知府,负责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可以说《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充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情的词作。当辛弃疾来到京口北固亭之后,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极目远眺之时内心不禁升起一股抚今追昔之情。于是提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眼前的名山大川千古依旧,但是曾经在此雄居一方的,孙权和其他英雄们却再也无法寻觅了。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无论多么繁华的宫殿,还是曾经意气风发的古代英雄们,却总也无法逃脱历史变迁与岁月流逝。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笼罩在斜阳中的花草树木,看起来特别平常的小巷民宅,却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寄奴”居所。“寄奴”是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刘裕的小名,他曾统一南方北伐中原。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遥想当年刘寄奴曾率领,手持金戈骑着战马的勇士们,就像一群下山的猛虎一样,气势如虹地向北方进军。这其实也表达出了辛弃疾立志北伐的决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刘裕之子刘义隆的年号。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曾经仓促北伐,但却遭到了北魏骑兵重创。实际上这是辛弃疾对韩侂胄等主战派,在尚未准备妥当就仓促北方的担忧与劝诫。

“封狼居胥”则是指霍去病厉兵秣马,在汉武帝的支持下远征匈奴,封狼居胥山大胜而还的典故。在辛弃疾的心中也希望力主北伐的主战派们,能够做好战前准备然后一举北伐成功。这样才能让南宋扬眉吐气,并真正成为一个统一国家。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依稀记得他于四十三年前的战争经历。当年他在扬州之时到处都是与金人作战的硝烟。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想起当年的往事简直不堪回首。“佛狸祠”是北魏拓跋焘的小名,而“佛狸祠”则是指他的行宫。“佛狸祠”的社鼓依旧,而且还有乌鸦来吃祭品。老百姓只知道这里是供奉神祇的地方,却不知道它曾是异族皇帝的行宫。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谁又会问起或者想起当年的赵国老将廉颇。虽然他已经垂垂老矣,但却用自己尚能吃饭来表达替国出征的决心。这里实际上是诗人辛弃疾的一种自比,他虽然也已经进入暮年,但是却依然希望能够参加北伐。

辛弃稼轩付诸于《青玉案·元夕》中的美好期望

1.创作主旨

《青玉案·元夕》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最为世人津津乐道词作之一。而且也曾一度被奉为爱情箴言。虽然这首词以南宋元宵节灯会的热闹场景为切入点,但却最终胜在对朦胧,而又富有诗意的情感描写。

当然也有很多文学爱好者在看完这首词作之后,认为这首词表达出了辛弃疾,“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同流合污的思想。但笔者认为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却完全可以体会到朦胧而又羞涩的情感。

2.《青玉案·元夕》赏析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宵节之夜临安城内火树银花,一派歌舞升平繁华之景色。简而言之就是诗人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元宵节夜晚五光十色的灯火,比喻成仿佛是被东风吹拂之下,才呈现出的如此人间盛景。这股东风吹落了漫天繁星,当然这里是指燃放的烟火,在空中绽放然后坠落的画面。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豪华的马车在大街上穿梭,马车之所以能散发出香气,应该是装满了鲜花所以,才会留下一路芬芳。“凤箫”是南宋时的一种乐器,吹奏之时可以传出悠扬动听的音乐。

“玉壶”在这里代之明月,而“光转”则是指月亮西斜。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众人拿着鱼、龙形状的彩灯彻夜狂欢。这首词的前四句或者说上阙,基本上都是在写南宋元宵节之夜的热闹场面。而最后两句则由写景转为写人。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她的头上戴着漂亮的装饰物。满面春风的走入人群中,但是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水味,却挥洒在空气中久久不能散去。诗人看到这样一位倾国倾城的佳人,消失在人群之中不仅怅然若失。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是诗人就在人群中不断搜寻她的影子。在遍寻不到之时乍一回头,却发现这位美人居然在灯火忽明忽暗的地方。笔者认为诗人想找的未必是美人,而是自己心中逐渐逝去的美好与希望

结 语

辛弃疾是一位能文能武之人,从文学角度上来分析,他创作的宋词可以与苏轼和李清照比肩;而从其个人武将生涯上来看,他曾经参加过多次抗金战役,虽然最后依然没有达成北伐的心愿,但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抗金英雄。

他在《青玉案 元夕》一词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其实非常复杂。而且后人在解读或赏析这首著名词作时,也都会加入个人情感或思想。但笔者认为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所写的“众里寻他千百度”,实际上想要找寻的就是已经失去的故国之恋。

【参考文献】

张钧《以豪放臻致“神味”艺术境界的稼轩词》

廖伟章《“众里寻他千百度”》

陈良运《论辛词境界》

周健梅《辛弃疾及其刚柔相济的词作风格初探》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