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民国文坛奇葩,只有小学文化,说的情话却比徐志摩更撩人(腾讯网)

2020-03-18

文|安林 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编辑|谦钟素

“最好的学区房,是家里的书房。”金庸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自己的书房就是最好的学区房,是别人抢不走的。

金庸就有一个巨大的书房,他在里面创造江湖,写下了一部部深受人们喜爱的武侠小说。

跟金庸的书房相比,沈从文的书房就小的多,他把其命名为窄而霉斋。书房虽然小,却足以抚慰人心。

沈先生的小书房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第一位走进窄而霉斋的文学大师,名叫郁达夫,是一位浪漫主义文学家。

执着固执

当时沈从文从湘西的凤凰,来到北京闯荡,成为北漂青年。他租住在北大附近的银闸胡同,为了省钱,他租了一个贮煤间。

房里仅可搁下一张床,潮湿的地面,仅只余下插足的地方。沈从文的财产,就只有姐姐送的两床棉被。

屋里没有窗户,没有暖气,连一只火炉沈从文也买不起,大冬天的,他只穿两件单衣。

沈从文交不起房租,已经赊遍了附近所有小饭馆,饥饿的他,脑袋里曾经动过去乞讨的念头。

不过,即使是这样的贫困交加,也没有能够打消沈从文的理想信念。

郁达夫敲开这间书房时,沈从文正穿着两件单衣,鼻子流着血,坐在被窝里写字。

看到此情此景,郁达夫深深的震撼了。一个青年,能在如此艰难困苦的境地中坚持文学创作,既让他心酸又让他振奋。

这时的郁达夫,作为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文坛上已经闯出了名气。

但是,郁达夫精心创办的杂志被迫停刊,还不时地受到同行们的攻击,这一切,都让郁达夫心灰意冷,不想再坚持。

可是沈从文却对他说:“既然上了前线,就只能有两条路,不是战死,就是胜利。”

郁达夫对这个青年的执着和倔强感到振奋,他从脖子上解下那条淡灰色的羊毛围巾,掸去上面星星点点的雪花,披到了沈从文身上。

郁达夫在心里嘲笑着自己的软弱,他对沈从文,也是对自己说道:我决定也像你一样,在任何困境下,都坚持写下去。

有人说“没有郁达夫,沈从文可能会客死他乡;少了沈从文,郁达夫可能会沉沦一生。”郁达夫和沈从文的这次会面,对双方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沈从文的书房里,接着又走来了一位最不可能来的人,那就是洋派诗人徐志摩。

作品惊艳

沈从文和徐志摩,完全是两个不搭边的人。一土一洋,做派完全不同。

徐志摩是洋派诗人。曾经留学欧洲,风流潇洒,多才又多金。此时,志摩的诗,早已名满九州。他文笔细腻,诗中饱含真挚的感情,脍炙人口。

徐志摩也是一个爱情至上的理想主义者,他与陆小曼的故事,传成了漫天的绯闻。放在今天,他就是媒体关注的热点人物。

而沈从文只是一个来自凤凰小县城的乡下人。

他出身闭塞的湘西,只有小学文凭,只是凭着一股热血闯荡江湖。

写过很多文章,却尚无声名,收到的冷遇多于赏识。

在婚恋观上,沈从文与徐志摩也完全不同。他发誓娶了太太,就一生一世,说到做到。

但是,就是这样两个一土一洋的人,最后却成了朋友,因为才华,两人惺惺相惜。

徐志摩是晨报副刊的编辑,《晨报副刊》在当时的中国,是四大报纸副刊巨头之一。在上面发表文章的,都是社会名流,像鲁迅、胡适、梁启超、凌淑华、闻一多这样的人物。

徐志摩因为欣赏沈从文这个乡下人,力排众议,接连在《晨报副刊》上刊登这位文学新人的作品,而且还编发了沈从文的《市集》,并在文后附上了“志摩欣赏”:

“这是多美丽多生动的一幅乡村画。作者的笔真像是梦里的一只小艇,在波纹粼粼的梦河里荡着,处处有着落,却又处处不留痕迹。”

“这般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成’的。给这类的作者,批评是多余的,因为他自己的想象就是最不放松的不出声的批评者。”

“奖励也是多余的,因为春草的发青,云雀的放歌,都是用不着人们奖励的。”

沈从文的文章,让才华横溢的徐志摩也深深敬服;而一位校长,也因为沈从文的博学,来到了他的书房。

博学多才

沈从文由于家庭的变故,为了混口饭,上完小学就去参军了。他只有小学文凭,他的所有本事,都是在社会这所大学堂里自学得来的。

当时38岁的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胡适力主聘请沈从文担任文学院教授,认为他是当下文坛中少有的天才之一。胡适说:沈从文很勤奋,也一定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更重要的是,胡适想打破当时中文系只重古文教学的风气,让大学中文系能够重视创作,以此来促进新文学的发展。

胡适说:“文学系差不多个个都是考据家,却个个连语体文都不看。”

沈从文却是少有的文体家。他对文本形式有鲜明的自觉意识。他抒情化的田园小说,开创了新的小说形式。

沈从文的语言富有个性,追求纯美的效果。他不仅在小说方面有发展,散文方面也有创新。

事实证明,胡适真真是慧眼识珠。

沈从文在教学中认真负责,坚持把自己从写作与阅读方面所得的实际经验,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

同时,他也很重视实战,通过习作的方式引领学生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像何其芳、吴晗、罗尔纲等人,都深受其惠。

很快,沈从文不仅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授,还像胡适所预言的那样,成为中国最有希望的大作家。

只是,沈从文的书房不仅接待了很多思想家,文学家,还“被迫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个客人,一住就是三礼拜,成为沈从文蜜月中的“第三者”。

他就是巴金。

古貌古心

1933年九月九日,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把家安在了北平。

婚后幸福的生活,让沈从文精神大振,才思如泉涌,写了诸多传世的经典之作。

不过,沈从文结婚时,巴金因故没能到场。但沈从文知道才华横溢的巴金,孤身一人,到处漂泊,便写信邀请他来家里做客。

巴金这时正需要一个安静无扰的创作环境,沈从文的邀请,正中下怀。

他也不管沈从文与张兆和还在蜜月,就敲开了沈从文新家的大门。

其实这时候,沈从文也是灵感爆发期,心里涌动着想要表达的人生世相,搅得他灵动魂急。

想攒足力气,把它们赶紧用文字展现出来,真像一只急着下蛋的鸡。

但沈从文还是很周到地把自己的书房,让给了巴金。自己搬了张桌子,放在院子里的树荫下。

沈从文在树荫下简陋的桌子上,接连写了《记丁玲女士》,《边城》。

而巴金在沈从文的书房里,埋头创作出《爱情三部曲》中的《雷》。

整整三个礼拜,巴金吃住在沈从文家,舒畅地写完了这部小说。之后,他拒绝了沈从文的再三挽留,离开了沈家。

英国著名政治家克伦威尔曾说:“友谊之光像磷火,当四周漆黑之际最为显露。”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位春意融融的朋友,古道热肠。

俗话说,文如其人,沈从文的文字,看似平淡无奇,却清新沉稳,一如天然去雕饰的珍珠。

被誉为才女蔡文姬的张充和,曾为沈从文撰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而先生这间小小的书房,见证了他的文,他的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