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邵仄炯论画,方笑一谈诗,读懂传世名作的诗情画意

2021-10-09

当你面对一幅传世名画,究竟需要怎样的知识储备,才能够读懂它?近期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邵仄炯新著《读懂中国画:画家眼中的五十幅传世名作》提供了一种答案。

10月7日下午,国庆长假最后一天,尽管下起雨来,上海图书馆报告厅依然座无虚席。由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邵仄炯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联手的“从苏东坡到宋徽宗,读懂宋代的画意诗情”分享会,在嘉宾主持阎华的穿针引线下,妙趣横生。随着大屏幕上一幅幅中国画的展示,读者们一次次举起手机拍摄。

除了在大学任教,邵仄炯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画家,作品曾被中华艺术宫、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图书馆、苏州美术馆、南京书画院、英国国家图书馆等收藏。2018年,邵仄炯在喜马拉雅开设音频节目“精讲50大中国名画”,凭借专业到位的讲解与深入浅出的赏析,深受好评。视觉艺术以听觉形式展示,难免有隔阂与障碍,不少听众希望将节目内容增加图文汇编成书,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直接感受中国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读懂中国画:画家眼中的五十幅传世名作》便在此基础上增订而成。

《读懂中国画》精选中国历史上的五十幅绘画珍品,分章逐幅精讲。书中讲述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作,涵盖东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代表性作品,历经山水花鸟画的兴盛、审美的黄金时代、文人画的崛起、世俗意趣的引入、对西方绘画技法的吸收等关键节点,时间跨度大,艺术风格多样。述及的画家包括顾恺之、孙位、顾闳中、董源、巨然、苏轼、宋徽宗、张择端、赵孟頫、王希孟、董其昌、朱耷、郎世宁等,作品有《洛神赋图》《高逸图》《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枯木怪石图》《瑞鹤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秋兴八景图》等,可谓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全明星阵容”。

与如今较为常见的艺术普及类读物颇为不同,《读懂中国画》并不偏重于解释画中人物或社会生活,不局限于揭示画作的意义,不沉迷于讲述画家的生平八卦,而是回归绘画本身,将每一幅名作放在绘画史的序列中,细察画间充满创造性的笔墨技法与其背后的审美趣味,进而勾勒出由这些作品所推动的中国画的审美进程。邵仄炯既是画家,也在高校美术学院任教,有深厚的艺术理论素养。《读懂中国画》中频繁出现中西艺术的横向比较,比如顾恺之的“洛神”与西方的“女神”,《五牛图》中正面牛的造型与乌切洛的缩短透视法,董源的淡墨点染与修拉的点彩画,种种类比视野开阔、腾挪变幻,产生出其不意的趣味,令人耳目一新。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的黄金时代,开辟了院体画和文人画的艺术新局面,宋徽宗与苏东坡是重要的推手,前者为院体画领袖,在花鸟画领域有极高成就,也是宋代画院建设和艺术教育的开拓者,后者则诗书画全才,为中国文人写意画打开新天地。这场分享会围绕这两位人物,探寻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审美路径,通过宋徽宗的大量题画诗与苏东坡的“诗画本一律”之说揭示中国绘画与诗意的深层关系。

邵仄炯讲画作,方笑一论诗文,二人配合默契,将读者引入中国画独特的审美境界。比如讲到宋徽宗御笔的名作《瑞鹤图》,邵仄炯以“入错行的皇帝”加以分析,画面上方的20只白鹤如同跳华尔兹一般,充满了艺术家气质,是徽宗内心对自由的理想和向往,画面下方的宫殿意味着现实,是他身为皇帝不得不处在的境遇。方笑一感慨,整幅画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照令人震撼,而具体分析画面上的题跋,可以将这幅画作放入更广阔的北宋末年的思想与社会环境中去理解。又如名画《千里江山图》,代表了宋代山水画的成就,有形有色有光。作者王希孟年仅18岁,为宋代画院的学生,后得宋徽宗亲授其法,此作也代表了徽宗作为美术教育家的成果。千里江山,千年传承,王希孟采用了复杂的“青绿法”,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体现了北宋画作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

“好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与时代、与岁月一起成就的。”邵仄炯认为,今天中国画的时代语境、图像背景与艺术的环境,非古代同日而语,我们有来自全世界各不相同的艺术语言、图像作为比较与参照,而中国历代经典作品之所以到今日还有被阐发的意义,其中必有永恒的价值,而这份价值在今时今日的语境中需要读者重新发现,重新理解。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