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讲述壮美的敦煌故事——茅奖提名作品《敦煌本纪》全面热销

Image 2021-10-05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甘肃作家叶舟的力作《敦煌本纪》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决选的10部提名作品。这部国内首部以小说笔法为敦煌立传的长篇巨制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作品以敦煌沙州城为俗世支点,莫高窟为信仰高地,描绘了西部百姓于跌宕曲折中寻路、开路、拓路的现实遭际与心路历程。

叶舟用文学的力量,发掘出一座全新而劲拔的敦煌,并以三大家族跨越半世纪的命运沉浮,来重述河西走廊尘封千年的精神秘史。河西走廊有了这部《敦煌本纪》,其意义正如关中平原的《白鹿原》。有评论家指出:“这是一部关于西部,关于丝绸之路,关于民族性格及国家品质的探索及尝试的长篇巨制,具有一定的史诗性。它的意义已经溢出了小说文本本身,成了一种确凿的回答。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求‘中国故事’,这本书的中国气象、中国筋骨、中国腔调、中国美学,可能正是这一种探索的产物。”《敦煌本纪》出版后得到专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市场反响热烈,曾一度出现全网断货的情况,出版方火速安排加印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

长篇巨制,百万言既是挑战也是重生

作家叶舟,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敦煌是其多年来的写作母题。从19岁写下第一首关于敦煌的诗开始,叶舟陆续写出《大敦煌》《敦煌诗经》《蓝色的敦煌》《敦煌卷轴》《敦煌短歌》等篇章。《敦煌本纪》是他的首部长篇小说。如果说小说是一种“发明”的话,叶舟用109万字的皇皇巨著发明了一座全新而劲拔的敦煌,“描写敦煌的优秀作品太多了,但我还想另辟蹊径,去探究敦煌土地上的父老百姓是如何生息的,她的来路与归途,她的今生与前世,这才是我需要用作品来解决的。幸运的是,上天助我,如今我兑现了当初的诺言,又一次将自己的心血之作奉献给了圣地敦煌。”

叶舟坦言,写作百万言的《敦煌本纪》对于他而言,既是挑战也是重生。“它的时间跨度,它庞大的体量和纵深,它所呈现的故事弧度,以及主要人物的成长与畸变,对我都是一种狂野的挑战,一种全新而陌生的感受。——不过,在此期间,我也彻底释放了血勇之气,打开了想象的边境,并且收获了不少的经验。森严的写作纪律,对美的实践与追求,百姓的立场,这一片土地的温度和恩义,生而为人的操守,语言的正派及肃穆……这是需要我耐心思考,去认真处理的。经此一役,我不能说自己有过一种死生如蜕的体验,但至少浣洗一新,获得了某种底气,留给将来的写作吧。”

如椽巨笔,浓墨重彩书写古老敦煌土地上的新生力量

《敦煌本纪》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彼时时局动荡,大厦将倾,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古老的河西四郡深处边陲,少人问津,成了一大片“锈带”。索、沈、胡三大家族,祖孙三代,历经半个世纪的生死传奇里,隐匿着河西走廊尘封千年的精神秘史。作品的故事空间聚焦在沙州城,向外辐射到敦煌二十三坊,并随着主要人物的际遇延伸至整个河西走廊。作者叶舟依据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极尽想象,勾勒了一幅全景式的地理图卷,远到新疆哈密、祁连山麓、乌鞘岭,近到沙州城里的一条巷道、一间店铺,点面俱到,纵横交错,为情节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虚实结合、具体可感的空间框架。

叶舟在他构建的沙州城和城外二十三坊里,安顿下了身世各异的苍生赤子,让他们活命于一幕幕湍急而颠沛的光阴中,去看尽人世上的悲欢炎凉。还刻画了一座鲜为人知的莫高窟,包括藏经洞和大量的卷子,也包括王道士与斯坦因。全书塑造了上百位人物,这些人物都有其精神原型——从秦汉走向现代,那片土地上光耀史册的英雄和寂寂无名的人们,成为书中活色生香的芸芸众生。

书中浓墨重彩的是一群精良纯明的少年,他们是古老敦煌土地上的新生力量,走南闯北,结社邑义,犹如刚刚打制出来的刀子,在历经淬火和风霜之后,誓要在沉疴累累的河西“锈带”上拓出一条生路。他们就像我们民族的少年时代秦汉,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就是刘彻、班超、卫青、霍去病……叶舟笔下少年的命运,就是河西走廊的命运。焰火喷涌的秦汉之后,是燃情的大唐,是臃肿的明清,那么相对应地,少年将何去何从,河西走廊将走向何方?

读懂敦煌,理解河西走廊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意义

读懂敦煌,意在未来。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就来到了敦煌的莫高窟。“总书记勉励文化工作者讲好敦煌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谈及当天下午参加的座谈会,敦煌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处长陈港泉研究员十分激动。“讲好敦煌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这也是包括叶舟在内的众多文学工作者的心声。

百万言的《敦煌本纪》,直指西部精神、历史命运与民族性格的命题。不懂中国的西部,便不懂中国。而名著天下的敦煌,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遗址,它安放着我们民族最初的血脉。正如有敦煌研究院的研究者曾经说过,“如果中国年轻人自己都不再能读懂我们祖先有过如此灿烂的文明,我们就算留住了有形的石窟,也失去了文化的根基。”评论家汪政也认为,要真正读透一个地方的历史、以文化的方式参透一个地方的古今,必须通过阅读。“阅读《敦煌本纪》,最能理解河西走廊这一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意义。”

“如果说,敦煌以及河西走廊,包括那些沧桑的历史,它们曾经是一片绵远而斑驳的‘锈带’的话,那么现在的重述,今日的辩护,将是一份除锈的天课,一切才刚刚开始。”叶舟说,“我的答案就在《敦煌本纪》中。”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