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宛平南路600号开画廊了!“病人艺术家”的画作是否也治愈了你?

2021-08-28

这些天,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600号画廊火了,

连带着印有医院字样的员工月饼也火了。

宛平南路600号,曾经的都市传奇,如今的精神坐标,如果你无法购买到它的月饼,那么你可以走进它对公众免费开放的画廊,在这条隐秘的走廊,走近一个常常被误读的群体的心理世界。

传递600号的呼唤

从宛平南路600号进入医院,右手边的6号楼1楼,便是600号画廊的所在地。这个画廊原来只是一条黑黢黢的简陋走廊,走廊外侧便是日间康复中心。

虽然条件简陋,但是画廊的发起人、精神科临床医生陈智民非常珍惜,医院已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了他长久以来的心愿。

墙上挂的60余幅画作来自陈智民的病患,他称他们是“病人艺术家”。

这些作者年龄从三四十岁到七十多岁不等,多数为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画作用蜡笔、马克笔、水彩完成,题材天马行空。

过去一年半里,陈智民陪着病人画出了一千多张作品,其中的优秀作品成了画廊的首批展品。

宛平南路600号的门牌号

成为了画廊的廊徽

1991年出生的陈智民,为画廊选择的廊徽是宛平南路600号的门牌号,一个常常被印在年轻人T恤上的图案,一个常常被用在表情包里并配文“家的呼唤”的图案。

宛平南路600号常常成为网友的表情包

“以前大家污名化宛平南路600号,觉得这里都是疯子,现在好像开始浪漫化了,大家调侃吃了我们的月饼,人都精神了。”

陈智民笑言,开设600号画廊,是为了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让大家关注精神障碍群体,突然火了,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这么棒的事情早该得到关注了,医院里面竟然有这么有趣的画廊,多么有张力、有故事!”

遍览600号画廊,观众会发现有几位病人非常高产,舒广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一位长期住院的双相障碍患者。陈智民介绍道,大部分病人艺术家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到了老年衰退得很明显,而舒广到70多岁还很有活力、很有劲,通过他的画,他想要自我突破的能量都会传递到观者身上,感动画外人。

发现病房艺术家

梵高、蒙克这些名垂青史的艺术家,

其实都有精神障碍,

那如果反向推导呢?

一年半前,陈智民在闵行分院的病房开始打造艺术特色病房的定位,于是,为病人设置的画室诞生了。

工作时间,他不仅是医生,还陪着病人画画。他不教病人画画,也不主张什么技巧,只是陪伴者。他喜欢原生艺术,鼓励病人画出内心的感受,这个词的起源,正是现代艺术家让·杜布菲1945年在瑞士参观完精神病人的画作之后产生的灵感。

病房里的病人从来没有接触过艺术,大家与外界的接触常常是通过电视。所以刚开始办画室,陈智民的心里也没有底。

没想到,病人建平第一次画的作品就让他惊艳了。

这是一幅放射状中心对称结构的水彩画,中间像一个黑洞,彩色的粗线条呈放射状,很有艺术表现力。

建平的画作

有一部分病人艺术家像建平一样,从来不解释自己的绘画。有时候陈智民会提出一些猜想,询问建平,这好像是放射状中心对称的结构,为什么喜欢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寓意?建平很想表达,但是说不出来。

建平的作品常常都是无题,本次画展的海报也来自他的另一幅画,同样的中心对称结构,不同的是这幅由一个个彩色的圆圈构成。

展览海报

海报来自于建平的这幅《无题》

陈智民很惋惜,画完这幅后,建平就封笔了,不管怎么劝说,他都再没有回到画室,作品也永远停留在这里。

疗效不需量表

陈智民的病房有90个床位,大部分都是老面孔。陈智民形容:“我们病房里的大部分人都是时间冲刷不走的,没办法出医院,家人带不走他们,只有死神能带走。”

由于缺乏外界生活的刺激,这些病人的画以抽象风格为主,内容简单,线条、几何图形是最常见的元素。

有一幅画布满了数字和字母,它们来自病人的一本笔记本封面。这位病人有很多笔记本,其中一本记录了他二三十年来写的诗。

有一幅满是方格色块的画,名为《彩格》,按理说,这样的填色用水粉更方便,但它的作者清怡全部用马克笔一笔一笔填充色彩,画了三天才画完,画中充满了内心的热情。

《彩格》

有一幅画绘上了马自达、蔡依林和萧亚轩的英文名,还有调频103.7,名称叫《我在边疆》。

《我在边疆》

陈智民表示,和很多常年住院的病人不同,这幅画的作者只有30多岁,年轻,有活力,所以画里的元素很多。他患的是精神分裂症,画画的时候已经快康复了,住了两个多月很快就出院了。

面对这样一群病患,其实根本无需采用科学定制的量表。陈智民欣喜地看到,这些病人光是走进画室的精神面貌,就已经和在病房里完全不一样,看到他们的作品,就已经能感受到他们的精神变化,看到其中的活力,就知道艺术其实是有疗效的。

给画作取名字,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因为病人可以围绕一个中心、一个主题进行创作,说明思维结构比较完整。

策展已排到明年

这里的画作,如果光看图,可能观众根本想象不出来画的是什么。

陈智民鼓励观众先看画再看标题,就像有一张画,远看全是线条,近看能看到海草和祥云,但一瞥标题,才知道,这原来是《芒果》,很有当代艺术的妙趣横生之感。

面对画廊的长远发展,陈智民说:“我们就是希望用艺术的方式做科普,吸引公众走进来,不要一想到精神病医院就是铁门,我们也有艺术展。”

由于600号画廊已经在全国打响了名号,医院也有了更大的信心使画廊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10月初,新的画展即将更替这批画作,它们将来自有情感障碍等精神困扰的社会上艺术家。

陈智民特别邀请了艺术策展人陈梦媛加入团队,由医院提供场地,艺术家来进行专业运营,届时还会组织形式多样的研讨和交流活动。

陈智民还计划,全国有好几家精神病医院都有开设画室,他们的画作或许将构成明年初的画展新主题。尤其是郭海平的画室,由于和残联合作,画室的病人来源广泛,创作水平很高。

陈智民透露,之前病房还有一位病人艺术家,出院后他的爸爸看到他画画时精神状态很好,特地送他去郭海平的画室学习,积累了很多画作。陈智民计划,再下一次画展就做这位病人艺术家的个人展,让600号画廊一直高质量地运转下去……

(本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马上评:关注情绪表达

哲学家尼采称艺术家为“患病动物”。作家普鲁斯特说,所有杰作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画家达利说,疯子与天才仅一步之遥。举世瞩目的画家之中,确实有些画家的精神状态与众不同。如梵高及其好友高更,代表作为《呐喊》的蒙克,以及痴迷于圆圈的草间弥生等。

《呐喊》的蒙克

貌似杰出艺术家之中颇有些精神障碍者,但两者的共性其实是——独具个性的情绪表达;而非“好的艺术家都是精神障碍者”或“精神障碍者是艺术家”。

艺术的本质之一,就是情绪、情感的表达。艺术的创作冲动,是由强烈的情绪驱使。对于释放了情绪又创作了作品的人——无论是艺术家、一般人还是精神障碍者,都会有心理上的满足感、成就感乃至幸福感。因而,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情绪表达带来的心理治愈。

据悉,此番参与600号画廊展出作品的绘画者,因为身体困于墙内、外界也少有探访,所以日常缺乏精神活动。对于他们而言,绘画,是一种抒发,也是一种疗愈。组织者、医生陈智民,也是位文艺青年。他的一句话令人警醒,对于600号——“以前污名化,如今浪漫化”。我们是否可以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面对每一位绘画者呢?

我们应该平和地面对任何有情绪表达需求的人,关注身边人对于情感、情绪的表达需求。有时,陪伴也是一种疗愈。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赵玥

评论:朱光

编辑:吴旭颖

图片:李铭珅 摄,部分为网络图

新民晚报文化部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