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音后的黑白世界:超写实之美,是不加修饰还是极端华丽的修饰?
当眼睛被简单的事物唤醒,继而产生敬畏之心后,我们便会以更加清晰的视野看待生活。
——查尔斯·拉瓦索(Charles Laveso)
长久以来,写实主义一直是西方艺术的主流。不论是雕塑家米开朗琪罗,还是巴洛克艺术家卡拉瓦乔,抑或是浪漫主义画家库尔贝,虽然其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深刻展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真切面貌。而在看似纷繁的当代艺术中,写实主义、尤其是超写实创作更是映射客观世界、彰显极致技法的绝佳形式。一幅幅超越感官极限的黑白画作,总是可以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给人以回归绘画本源、又超越视觉感知的心灵震撼。
静音黑白
褪去喧嚣的缤纷,步入黑白的视域,一个朴素且情感满溢的世界变得可以被旁观。这是一场非黑即白的平凡体验,而来自巴西的现实主义画家查尔斯·拉瓦索(Charles Laveso)却凭借其逼真的笔触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超凡的平行世界。在这个简单的素色宇宙中,时间与空间似乎被浑然消音,所有的动作与思绪都被放慢到了极点,而我们能做的,仅仅是让目光凝固于每个能够引发情感微小震颤的细微特征里。
未知的神秘感环绕着、包裹着身体,记忆中的色彩被沉默的黑白两色所取代,而这种取代究竟是一种升华还是一次迷失,或许无人可以回答。这似乎不应被视为一种刻意为之的风格,在充满情绪故事的肖像画作中,“黑与白”或者意味着不加修饰,或者代表着极端华丽的修饰。然而,无论认可前者还是后者,当一束光照进来,你会明白在查尔斯的黑白静音世界里,这些其实都是多虑的。
在创作时,查尔斯会用到铅笔、自动铅笔来铺设线条,并为其添加光泽介质,以展现面部五官的反射效果。另外,他还会用到电动橡皮,以快速准确地擦拭出画作的高光区域。查尔斯从不在意一些人对于超写实绘画的争议,他只是沉浸在“如何才能更为真实”的思考与实践中,因为他深知,任何一幅画都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审美品味。
黑与白是一把钥匙,它们可以打开另一个完整的平行空间。静音的黑白世界如同被慢放后最终定格的高速摄影,为我提供了全新的语言体系,也让我心甘情愿地被困于此,并乐此不疲。
——查尔斯·拉瓦索(Charles Laveso)
70后的坚持
1978年,查尔斯出生在巴西圣保罗。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他经历了经济波澜、文化变革以及技术创新,同时也见证了女权运动、环保运动以及婴儿潮的发生。这些不期而遇的波折,每一段都是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作为一个标准的70后,行至中年的查尔斯正是在如此多变的际遇中发展着自己的美学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的出生率激增。查尔斯即是巴西“婴儿潮”中的一员,这一代人反抗传统、争取生存权力、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细节。自1994年开始,查尔斯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写实绘画中,在创作中探索着人与世界的微妙关系。
尽管本质上是参考照片进行创作,但查尔斯也会通过对现实的模拟,借助“不留痕迹”的刻画技法,构造了一个个介于客观与虚拟之间却令人信服的超写实图景,并因此创建了自己的写实绘画学校,先后教授了上百名学生。2015年,查尔斯借助互联网开始了在线绘画教学,在让更多人接触到超写实绘画的同时,也让他们可以亲手拿起画笔,画出他们在意的人、心中的梦。
查尔斯·拉瓦索(Charles Laveso)
彼此的凝视
如果我能用语言讲述这里的故事,我便不需要绕着画纸转圈。
——查尔斯·拉瓦索(Charles Laveso)
艺术是不安分的精神结果,也是人与画彼此凝视的过程,在一种随机的机制下,这种凝视创造了表达的机会。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常常源于一份恒久的好奇心,或者一种对抗权威的勇气。除去为明星创作的肖像,查尔斯会将更多的视线聚焦于岌岌无名的普通人身上,尤其是那些正在经历苦难的儿童。在这些作品中,痛苦与渴求的沉重感代替了明星华丽的高光,更加主观的情感与时间、空间相呼应,让肖像的沉默与停顿的眼泪成为了擦拭不去的心灵印记。
可以说,“人性的第一位”是查尔斯肖像作品的内在能量,也是总能牵动观者心扉的情感基底。他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人们的生活境遇和行为方式上,通过对眼神、动作、心理以及环境因素的积极捕捉,使画作最终跨越了阶层与文化,并为与观者达成意识层面的交流保留了畅通的渠道。诚如画者所说:
我不想简单地、理想化地描述他们的经历,因为当你凝视他们眼睛的时候,他们也在凝视着你。
——查尔斯·拉瓦索(Charles Laveso)
眼缘艺志 第799篇献给生活的艺术礼物。如需转载请先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标明出处
文字撰写:眼缘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