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考古学 城固铜器群

2021-07-26

城固铜器群

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器遗存。出土于陕西省城固县湑水河两岸。1955~1976 年先后发现 12 起,共 400多件。其年代大约相当于武丁前后。铜器大都出自窖藏,其中数量最多的是 1976 年发现的苏村铜器窖藏,在一个直径约 1.3 米的坑内发现两件方罍,器内及周围有铜戈、人面具、兽面县和各式铜泡 400 余件。城固出土的青铜器有礼器、兵器等。礼器有鼎、、方罍、尊、瓿、罐等 20 件。两件方罍高 51.5 厘米,通体饰饕餮纹、夔纹、圆涡纹、垂三角纹,制作极为精致,四件尊都是大侈口,折肩,高圈足,肩部有 3 个牛头突饰,腹部及圈足饰饕餮纹,最大的一件高 44.5 厘米。兵器为戈、矛、钺、斧、镞。戈的数量最多,大部分是三角形援的戣,也有长胡四穿戈和曲内戈。其中一件戈的三角形援的两面有双首龙纹,另一件钺器身中部有圆形透雕虎纹,都很有特色。人面具象人脸形,五官皆透雕有孔。兽面具为牛头形,高 15~18 厘米。这类面具不见于其他地区,用途不明。城固出土的青铜礼器和殷墟出土的同类器物几乎完全相同,但双龙纹戈、虎纹钺以及人面具、兽面具又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因此,推测它是商代某个方国的文化遗存。

(张长寿)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扩展:

城固出土青铜器铭文揭秘

2019-07-11 19:00

城固县以宝山镇为中心的湑水河两岸从1949年至今,先后十五次出土殷商青铜器,数量达680多件,主要为兵器,酒食器和祭祀礼器次之。百分之九十九的青铜器上没有文字,仅有三件有铭文,其中两件器物铭文相同。铭文分别是“铜山父已”圆罍和“亚伐”方罍。

要揭秘这些铭文含义及其后面的历史故事,先得弄清楚这些青铜器罍的功用和年代。

“铜山父已”圆罍,1992年在城固县陈邸村出土,通高42.8厘米,口径18.7厘米,腹径35.3厘米,腹深38.3厘米,圈足19.6厘米,重9506克。罍内壁底处有“铜山父已”铭文。这四个字,“铜山”是地名,“父”乃父亲,“已”是人名。查史料得知,铜山属夏代大彭氏国管辖(今江苏徐州下辖的铜山区),因境内微山湖中铜山而得名。夏代大彭氏国(彭祖封国),“地产坚金”,其以冶铸货币、铜器名重天下。商王武丁四十三年(公元前1207年),征伐灭其国,在铜山铸造了一批实用盛酒器圆罍,以纪念父亲神灵的护佑之功。在甲骨文中,“父已”指武丁的父亲小乙(又称后祖乙,亚祖乙,商代二十二代国君)。

1976年10月在城固县宝山乡苏村肖冢出土商代铜方罍两件(另一件在洋县博物馆),因有铭文“亚伐”两字,故名“亚伐方罍”,通高51厘米、口纵12.9厘米、口横15厘米、腹深39厘米,重15.9公斤。亚,甲骨文中,原称商王朝主管军事的武官,或商王朝治下地方方国的首领为亚。但这里亚特指商代二十三代国君武丁,有甲骨卜辞:“……亚祀父已……”可证;伐,即征伐。这件亚伐方罍酒器应是商王武丁,为纪念父亲神灵护佐其征伐西羌、东夷、鬼方拓疆扩域之事而铸造的。

“铜山父已”铜罍和“亚伐”方罍,作为商王武丁曾铸造拥有的酒器,为何会遗落在汉中城固呢?这是因为武丁中兴,征讨四方,到其末年,商王朝的统治范围西至陕西,原来控制汉水流域的巴人已向武丁称臣。汉中盆地地理位置特殊,是控制西南最好的地方。北有秦岭,南有巴山,驻兵易守,进兵难攻,在历史上是军事必争之地。战国时,秦得汉中,灭楚又灭蜀,以霸西南。因此,武丁在汉中盆地中部的城固设立了重要军事据点,以此控制西南各族。这时,商王武丁将酒器罍赐给派往军事管理城固的皇族使用,周武王灭商后便遗落在城固,被数千年岁月封存,直至重见天日。

扩展:

城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成都大放异彩

发布时间: 18-08-2718:19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

8月22日,记者在四川省成都市博物馆见到了出土于城固县苏村小冢的商代青铜器亚伐方罍和一组青铜面具。

这批受邀参加“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的商代珍贵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和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研究价值博得了成都市民和四川省文化文物工作者的高度认可和点赞。

为期4个月的 “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自7月27日在成都市博物馆展出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青睐,每天前往观展的人流络绎不绝,好评如潮。

据悉,此次展览集结了来自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盆地三地的青铜重器,共计250余件,包括55件一级文物。其中,亚伐方罍是1976年10月城固县苏村小冢一户农民在清理姜窖时发现的。

该罍通高51厘米,口纵12.9厘米,口横15厘米,腹深39厘米,重15.9公斤。器形为方体、平底,子母盖。盖顶有屋宇形把,饰细云纹为地的饕餮纹;肩饰细云纹为地的夔纹;两侧兽首为耳,腹有涡纹间以细纹为地的小夔纹;腹一侧有兽首为鋬。同器形的方罍共发现了2件,一件现存洋县博物馆,一件现存城固县博物馆。据史料记载,罍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罍有方体、圆体两种,共同形制特点是敛口,直颈或微斜,折肩或圆肩,器身最大径(或最宽处)在肩腹交接处,腹壁自此向下斜收成底。其中方体罍器盖为庑殿四阿式,装饰以雷纹为底的倒置卷角兽面纹。

1976年10月,在城固县苏村小冢同时还发现了23件青铜面具。

这组青铜面具脸形有椭圆和圆形两种,目框深凹,眼球外凸,中有圆扎。面具脸壳外凸内凹,五官位置与人的面部相近。器形为两耳直立,悬鼻突起,透雕獠牙。

商代文化遗存中,为何多青铜面具?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副教授黄尚明和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笪浩波的研究认为,这些青铜面具与商代大兴巫术的风气有关。

据了解,建国以来,城固县已先后出土各类青铜器文物700余件,是全国出土青铜器较多的县之一。青铜器的大量发现,印证了商周时期城固这片沃土与巴蜀、中原文化的充分交汇,体现了当时发达的文化、经济、科技水平。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