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对话》 |尘封80年珍贵史料国内首版
征程万里 见证初心
《1937,延安对话》新书发布会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主题出版好书,其中就包括这本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实作品——《1937,延安对话》。
2021年6月23日下午2:30,“征程万里 见证初心——《1937,延安对话》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出版集团11层会议厅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中国版权协会会长阎晓宏,中国社科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姜辉,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杨明伟,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李一昕,著名作家、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王树增,著名评论家、《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以及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岩,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当代》主编、本书责任编辑孔令燕等出版方代表,参加了发布会。发布会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陈永刚主持。会上主办方详细介绍了本书的出版历程和价值内涵,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了本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公认为这是一份内涵丰富、极为珍贵的党史资料。
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
高度重视《1937,延安对话》的出版工作
在“征程万里 见证初心——《1937,延安对话》”新书发布会上,主办方详细介绍了本书的出版历程和价值内涵。
李岩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岩在发言中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1937,延安对话》是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为建党百年献上的一份珍贵的礼物,这是一本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好书,是我党在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是一部新发现的《红星照耀中国》。”
臧永清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出版这样一部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珍贵文本,既是向建党百年献礼,又是对人民文学出版社优良出版传统的延续。”
孔令燕
《当代》杂志主编,本书责任编辑孔令燕介绍说:“这本书,是我从事编辑工作二十多年以来用时最长、投入情感最多的一本书。用时长,是因为客观原因,上面已经说过。投入情感多,是因为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真正被中国革命者的忘我和奋斗精神所感动,被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众多革命者的精神信念和理想光芒所震撼。”
与会嘉宾高度评价
公认此书是一份内涵丰富、极为珍贵的党史资料
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了本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公认这是一份内涵丰富、极为珍贵的党史资料。
柳斌杰。资料图片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发来贺信,祝贺《1937,延安对话》出版发行,他在贺信中说:“一个外国学者,80多年前来到延安,如此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延安根据地早期的革命:追求和实践行动现场,留下了这些珍贵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也是为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所感动。他向世界宣示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族先锋队的作用,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为世界守护和平正义的决心。”
吉狄马加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说:“励精图治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梦想,实际上在很早就形成,不是在现在或者前二十年、三十年,而是在建党就开始的。所以这一点上,这本书还是有它的特殊价值。”
阎晓宏
中国版权协会会长阎晓宏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对朱德、周总理、毛主席的采访。从中的确看到了当时共产党的领袖们卓越不凡的领袖气质和前瞻性、判断力。这是1937年时的断言,真的是太了不起。另外这本书讲到了我们为什么要把人民群众这种力量作为一个政党和一个社会最重要的依靠和走向。讲得非常清楚、明了。”
姜辉
中国社科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姜辉说:“这本书恰逢其时非常有价值,对当前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很好的参考读物,同时对于我们研究党史、国史都有很珍贵的文献上的价值。”
杨明伟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杨明伟说:“延安精神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住的是贫瘠的地方,是窑洞。吃的、穿的都成问题,但是在这个队伍里面体现的却是朝气蓬勃的、一种感染人的、一种民族团结的、有希望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恰恰是在极其贫穷贫困的基础上,在斗争极其复杂残酷的环境下产生的,它引领了中国的精神方向。”
李一昕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李一昕说:“在喜迎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有机会在这里与各位共聚一堂,来参加《1937,延安对话》发布会感到很高兴。今天发布会还有另外一层意义,84年前的今天,1937年6月23日,正是本书作者毕森和他的朋友们在延安的时候,今天就是他采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日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为这本书的出版和编辑付出了巨大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也体现了出版社建社七十周年的时候,黄坤明同志要求的,‘用心搭建文学桥梁,生动讲好中国故事,争做新时代中国形象的塑造者’的决心和担当。下一步希望人民文学出版社加大对这本书的宣传力度,做好发行服务,让更多读者从中受益,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效益。同时,希望中国出版集团进一步抓住此书的出版宣传,当好党史信息服务教育的服务者、推动者,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人民。”
王树增
著名作家、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王树增说:“《1937,延安对话》以最详实的纪实样式,真实的记录了当时在我们民族最危机的时刻,共产党人是用怎样的胸怀来倡导和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以说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就没有抗战的胜利。”
施战军
著名评论家、《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说:“人文社能够把这本书出来,我觉得在出版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刻度,甚至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为什么?在历史事实里面,中国人讲的故事很多,但是通过外国学者的客观眼睛,他们虽然也是怀着一定的倾向性,但是通过外国人和中国领导人的对话,和到根据地去探访所留下的当时的一些笔记等等,可能更具备说服力,或者说从国际的角度上,讲中国故事这个角度上,更具备说服力。”
尘封80年珍贵史料 国内首版
新一部《红星照耀中国》致敬建党百年
托马斯·亚瑟·毕森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担任过美国政府的东亚政治经济顾问。曾于1924年至1928年期间来到中国,先后在安徽省怀远县一所中学以及燕京大学执教。1937年6月卢沟桥事变前夕,在斯诺的帮助下,毕森与汉学家欧文·拉铁摩尔以及其他几位美国同行一起,悄悄奔赴延安。在一路艰辛中,毕森亲眼见证了当年中国社会的动荡现实与革命圣地的烽火岁月,并在历经坎坷抵达延安后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袖。他将这些见闻与采访用铅笔写在两个笔记本上,在真实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和奋斗实践的同时,也为中国乃至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以及了解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所作的艰苦努力,开启了视野,解开了谜团。同时,因为这些特殊的经历,同时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共产党人的精神魅力和坚定信念所折服,毕森从一名笃信上帝的传教士,转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除了文字记录之外,毕森一行人还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有从西安到延安的沿途景象,有延安根据地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捕捉到许多正值盛年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风采。
书中这些珍贵的笔记和照片,不仅呈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容貌风采、精神信念和理想光芒,更是从一位西方学者客观和切实的角度,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初心、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和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必然性。本书因其独特的视角以及客观详尽的内容,堪称一部新发现的《红星照耀中国》。
但是,自从作者毕森到访延安80多年以来,这些笔记和照片仅于1973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过英文版,之后再未出版。本次是这些笔记首次在中国出版中文单行本。
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希望以这本《1937,延安对话》,向为今日之中国奋斗终生的先辈们致敬,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致敬。
党史专家高度评价,美国学者讲述中国故事
两本笔记见证百年征程中的大势所趋
在延安短短几天的访问,毕森一行被中国工农红军和共产党人的精神魅力和坚定信念所折服,发自内心地认为这是一个能带领中国走向光明未来的领袖集体。毕森和朋友们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心情和判断——
毕森在笔记上写到:“延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胸中,充满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那个环境里,个人私欲必须向崇高的理念折腰。为了共同的事业,人人平等,官兵一致,齐心协力,顽强奋斗,大家分享着这种精神追求所带来的充实感……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毛泽东会顽强不屈地奋斗着、坚持着,要把这种精神推广到整个中国。”
担任司机的艾飞·希尔在回程的路上感慨:“我曾经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但毛泽东却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能够统一全中国的人。”
同往延安、并曾担任过国民党的高级顾问的欧文·拉铁摩尔,在1973年英文首版的序言中写到: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所以毫无顾忌地透露出这些讯息,是因为他们无比坚定地相信,自己此刻正站立在历史转折点的紧要关头上,并能清晰地展望到前景和未来。
毕森所记录下来的在延安那一场又一场谈话之中,最为突出的特色,便是中国革命领袖们令人震撼的清晰思维和先见之明。”
而且,为了确保《1937,延安对话》一书的严谨性,人民文学出版社不仅多次对稿件进行校对、加注以及联系译者对细节进行修改,还将书稿送给有关专家审定了党史事实。
陈晋。资料图片
著名党史专家、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陈晋对书稿进行审读后,在提出了相关意见的同时也高度肯定了本书,并在序言中提出“它真实地记录下美方时势研究人员在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到来前最后一刻,在延安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下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全面抗战到来前最后关头,所做的重要政治宣示;真实地记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北苏区在全面抗战到来前的那一刻,所实施的各项制度政策以及人民的精神面貌。”
作者命运多舛,笔记尘封八十年终得面世
偶然发现珍贵史料历时三年编辑付梓
毕森一行从延安返回之后仅五天,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日战争开始。之后不久,毕森回到美国。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国内实行麦卡锡主义,对左派知识分子进行打压和排挤,许多知识分子纷纷离开美国。如斯诺去了瑞士,与毕森同访延安的欧文.拉铁摩尔去了英国。毕森也是如此,在美国国内受到各种怀疑和排挤,于1969年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任教,并成为这所学校中国和文化课程的奠基人。虽然毕森命运多舛,但是却严密而谨慎地保护了这些珍贵的笔记,只是没有机缘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和面世。
一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势推动之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China Research Monographs,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Berkeley)出版了这本珍贵的笔记:“Yenan in June 1937:Talks with the Communist Leaders”,直译为“1937年6月,与共产党领袖们的对话”,成为毕森访问延安之后36年之后,第一次出版英文版。
但是英文版在美国出版之后,也未引起关注,后来几十年如同石沉大海。一直到2019年1月,旅居加拿大的华人作家、也是本书的译者李彦,写了一篇讲述毕森生平的散文“校园里那株美洲蕾”,投稿到《当代》杂志。文中提到毕森到访延安的《延安笔记》一事,引起编辑的注意,开始按图索骥寻找在国内出版这本书的渠道和方式,最终寻找到这本从未在国内出版的珍贵史料。
从2019年起,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都将这本最初译作《延安笔记》的图书,作为每年出版选题的重中之重,从领导到编辑,从版权部门到设计部门,都全力投入推动本书的出版。最后在各方协助、推动下,从动意引进《延安笔记》中文版至今,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最终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研究中心取得联系,在疫情最危重的时候,通过邮件往来,购买到《1937,延安对话》的中国大陆出版权。如今,人民文学出版社终于完成了这本珍贵史料的所有出版流程,将80年前那两本铅笔记录的《延安笔记》,最后定名为《1937,延安对话》,于2021年6月23日正式推出。在党的生日即将到来的时刻,向走过一百年艰辛而辉煌历程的中国共产党,献上一份真挚的厚礼。
作者、译者简介
托马斯·亚瑟·毕森(Thomas ArthurBisson 1900-1979):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的东亚问题研究专家,担任过美国政府的东亚政治经济顾问。曾于1924年至1928年期间来到中国,先后在安徽省怀远县一所中学以及燕京大学执教。1937年6月,到访延安,后返回美国。1948年至1953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系任教。后因麦卡锡主义政策影响被迫离开美国。1969年,应邀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任教,为该校中国语言和文化课程奠基人。
译者李彦,北京人,1987年赴加拿大留学。1997年起在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任教。现任文化及语言研究系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2007年起担任滑铁卢孔子学院加方院长,长期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从1985年起从事中英文双语创作、翻译。曾获中外多个文学奖项。主要作品有:英文长篇小说《红浮萍》《雪百合》,中文长篇小说《海底》《嫁得西风》,纪实文学《兰台遗卷》《不远万里》《校园里那株美洲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