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重磅丨第五批国遗公布,温州发绣入选!

Image 2021-06-12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温州发绣入选

温州发绣与杭绣、宁波绣、瓯绣、台绣合称浙江省五大刺绣,也是中国二十四个地域绣种之一。由于发丝可以经耐岁月,千年不腐,这就使得发绣作品也可以流传千年而不变。

发绣的发源时间大约在唐宋年间。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有天夜里做了一个长梦,魂游地府,梦醒后犹如死而复生。

他醒后第一件事,就是做了一场水陆大会,改变初唐制定的道先佛后的政策,皈依佛教,引出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

上行下效,随着佛教的盛行,不少名门闺秀或者有学识的女子,为了表达敬佛、礼佛的虔诚愿望,她们铰下头发,绣制佛像,不经意间,开创了发绣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要知道,头发这种材质在中国的古代具有极其重要的生命意义。

古人重孝尚礼,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头发带有父母亲的生命信息,是生命迹象的一种延续,用头发绣成的作品显得格外珍贵。因此,用头发绣佛像,更能体现自己对佛的虔诚。

岁月流转,到了宋徽宗年间,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士大夫生活奢华,崇尚刺绣。民间发绣工艺也进入朝廷,寂寞后宫里,从皇妃娘娘到宫女,纷纷采集发丝,到绣幅间打发慵懒时光。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发绣作品《东方朔像》,就是南宋皇帝赵构的妃子刘安绣制的。

温州发绣始于元代,最早留存下来的发绣作品是元代大画家王振鹏创作的《端阳竞渡图》。王振鹏是温州人,他有个学生叫夏明远,也是发绣高手,曾以头发绣出风景主题的《滕王阁》等作品。

清末之后,发绣技艺日渐衰落,几乎断档。直到20世纪50年代,瓯绣艺人,原温州瓯绣厂职工吴文英,承钵元代传统发绣工艺,吸收传统刺绣的营养完成发绣作品《瓯江孤屿》,由此揭开温州现代发绣工艺发展的序幕。

发绣是以人的天然发丝为材料,以针为工具,在绷平整的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形象的艺术。

以头发为线,绣制的难度不小。

头发不像丝线那么柔软,硬质而有弹性,绣在缎底上往往不服帖。所以运针抽拉时必须均力,切不可轻一针重一针。

头发也不像丝线那样,一条可以分成几丝,需要把搜集来的头发分门别类,好比准备画素描时要用软硬不等的铅笔。

头发的颜色相对单一,在表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时,只能利用头发的深浅、粗细差异,通过绣者的巧手,描绘出万物的神韵来。

在古代,发绣多采用少女的头发,色泽纯正,不需要任何颜色漂染便可让发绣作品拥有最自然的美感。长度也很讲究,五六十厘米左右为宜。

头发分拣之后,发丝要消毒去脂,以保证绣制后发丝不霉、不烂、不褪色。

之后将挑选好的缎面绷到木架上,再把选好的稿样勾画上去。绣制时要根据底稿设计好针法,力求每一针都起到传神的作用。绣制完成后,成品下绷、装裱配架、检验,这样一幅发绣作品才算完工。

《溪山寒松图》

作者:万升平

发绣在中国虽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过去的刺绣艺人都绣花鸟、山水、传统人物之类的题材,而将发绣技艺用于现代人物肖像,正是现代温州发绣的一大特色。

发绣肖像逼真传神、素色淡雅,别具深意,具有人文价值的纪念意义,可作为高档礼品,而发绣肖像的问世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发绣人物系列

《孙中山》

作者:魏敬先

《邓丽君》

作者:陈洋

《海明威》

作者:魏乐文

《爱因斯坦》

作者:孟永国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