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天津这个村传承200多年的拳法,是从少林寺学来的

2021-05-24

握拳如卷饼、出拳如重锤、手似流星、眼似电,前踢天灵盖、后踢紫金冠,身似弓、手似锤、腰似弹簧、脚似转、蹿蹦如飞、落地如棉……

天津北辰区天穆镇的闫街村是北运河畔的一处“武术之乡”,自清朝康熙年间算起,村民习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年,以保镖为生的村民为了精进武艺,在闫街村建起了习武会馆,更挑选天赋异禀的少年去嵩山少林寺学艺。据北辰区武术协会副秘书长、闫街村群婴少练会会长张德福介绍,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闫街村人李平从少林寺学艺八年归来,他的一套少林功夫拳便成为村中习武会馆的镇馆之宝。流传至今,闫街少林功夫拳已跻身第四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运河是沿岸地区文化交流和传承的纽带。少林功夫拳包含了会合拳、缅战拳、功力拳、香拳、大功力、小功力、八极拳、散手拳、三十六招拳、八架八拳等拳种。如此广博的内容,同样因运河文化孕育而生。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以少林功力拳见长的沧州拳师王大友到邻近闫街村的王秦庄落户,凭借高超的武艺吸引了许多当地青年拜师学艺。王大友设立众英少林会,后来改名众婴少练会。少练会与闫街村的习武会馆相邻,常常以武会友进行切磋,一来二去就成了朋友,干脆合而为一,一同收徒授武。就这样,闫街村的习武之风越来越兴盛,以少林功夫拳为代表的武术技艺,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到了光绪年间,闫街村的习武会馆正式更名为“闫街群婴少练会”,一直延续至今。

闫街村的华佗庙就是300多年来村民习武强身的场所。60平方米的场地,中央立着一杆大纛旗,四周的墙壁和架子上挂满了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器械,还有用来振奋精神的锣鼓,地上铺着红地毯。身处其间,颇有几分江湖味道。

张德福如今已年过七旬,他自幼酷爱习武,11岁便拜李平的徒孙张奎清为师习练少林功夫拳,至今已有60年。多年来,他为少林功夫拳的保护和传承殚精竭虑,不停奔走。张德福告诉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少林功夫拳在闫街村已经传到第八代,历代传承人克服重重困难,将中华武术的瑰宝原汁原味地继承了下来。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群婴少练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逐渐重现历史上的繁荣景象。

“闫街村人不练少林功夫拳,也都有习武健身的好习惯,打太极、练刀枪,身体素质自然而然地加强。”张德福不无骄傲地说,全村1000多口人,这么多年来没有得大病的,老人八九十岁身子骨还硬朗。“前辈起了‘群婴少练会’的名字,就是想从娃娃抓起。习武的重点是青少年,跟全民健身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闫街村村委会的努力下,闫街少林功夫拳在传承中不断涌现出新生力量,目前年龄最小的会员只有8岁,为进一步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