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都说诸肉不如猪肉香,猪却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画家都不喜欢画它

Image 2021-04-13

在动物文艺界,猪是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存在,按理说,猪是人类生存中最重要的家畜了,甚至在古代“家”这个名字下面都必须有它,但反过来它们又吃了过于普遍的亏,外加颜值的硬伤,导致不管是画坛还是文学界都很少有人喜欢提到它。

俗话说“百菜没有白菜好,诸肉不如猪肉香”,但是猪肉虽然能上宴席,却上不了画坛,自古便有猪不能入画、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规矩。

纵观画史上的那些动物们,《五牛图》、《芙蓉锦鸡图》、《百骏图》、《九龙图》、《犬戏图》等等,这些动物都有名画传世,唯独猪,不仅没有大作流传,连寻常主题画的都很少。

可能得到了近现代,才有真正的名家为猪作笔墨,比如擅长画马的徐悲鸿,就曾几次画猪。

1935年是乙亥年,徐悲鸿应《中国时报》副刊之约,为即将到来的猪年画了一幅生肖猪,画完连他自己也觉得稀罕,于是题款“悲鸿画猪,未免奇谈。”

不久,徐悲鸿又画了一幅很相似的猪图,依旧是一只迎面而来的大黑猪,这次的题字则是“少小也曾锥刺股,不徒白手走江湖。神灵无求张皇甚,沐浴熏香画墨猪。”

1943年,徐悲鸿从贵阳回到重庆途中画了一幅《抬猪》图。画中有两个人正汗涔涔地用竹竿抬着一头猪,末了边上题字“两友人扛一位猪,猪来自白云深处”,显然是开了嘲讽技能的。这是他讽刺一些贪生怕死,却大发国难财的达官贵人们,不去抗日就算了,还趁机捞钱财,整日花天酒地。

这样看来,猪给人的印象还真确实不那么好,虽然能夸的地方很多,但在创作上,却少有好的寓意和美妙的意境。不过梁启超倒是为猪创造了一段美谈。

1925年新月社的一次聚会上,众多大佬云集,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闻一多、姚茫父、王梦白等人。

期间聊天兴起,梁启超玩了个文字游戏,让众人猜猜一句诗——“夕阳芳草见游X”里的X是哪种动物。

结果众人纷纷举例,游龙、游蛇、游牛……猜了一圈也没猜着。最后梁启超揭晓答案,正是“见游猪”!

你说这么美的一句话,忽然就插了个‘猪’进来,似乎真的有点怪且不雅致了,其实这句诗有来源,它是乾隆写的……

当时梁启超等人都觉得特别有意思,于是便以这句诗为题,由王梦白请猪入画,当场画了一幅《游猪图》,姚茫父补画“夕阳芳草”并题诗,梁启超则题“夕阳芳草见游猪”这几个大字。

因为一只猪,发生了这样的文坛故事,真的特别有趣了。

而相比起古画界里对猪的规矩和态度,文物方面,猪的存在就大大提高了。

最有名的就是“红山文化玉猪龙”,这是一件特别重要的文物,而且出土时间相当久远,是来自新石器时代的古物。

红山文化玉猪龙整体呈C形,关于它的身份有许多猜想,从名字便可得知,猪和龙是它最热门的说法。由于此玉的头部符合猪头的形象,而身子却是长而卷曲的龙形,所以有了猪龙说。

若是要从龙和猪之间选一个,许多人还是会选龙,在没有找到其它更早的龙形踪迹前,大家普遍认为红山玉龙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所以它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

这也并不是特意挑好的来说,因为它的外形实在太不符合猪的形象了。有种说法是它不仅是一种特定动物,而是多种动物的组合。另外,也有认为它蜷曲的身体像虫子,可能代表着猪的早期胚胎。

这是有关于猪的名气最大的一件文物了,再来也有其它时期的器物,但名气依旧比不上玉猪龙。

商代的豕形铜尊算是众多文物中颜值比较高的,它是一种盛酒器,呈现的是野公猪的形状,器身大面积用鳞甲纹,部分饰夔龙纹。

猪尊的獠牙特别明显,身体粗壮,整个器物重达30多公斤,想想要是里面盛满了酒,就算是成年人也很难搬动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商代猪尊仅此一件。

可爱类型的则有汉代玉猪,用偏绿的青玉圆雕成卧伏状,比较抽象,但猪所有的特征都被刻画出来了,所以不会有争议。

玉猪是殓玉,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作的,当然不是口含玉,它是握在手里的东西。古代有“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的说法,这种做法在汉代的时候尤为流行。

再来就是各种猪圈了,没什么特别的美感,就是反映古代人民生活的器物。

如汉代的陶绿釉猪圈,做了一个长方形猪圈,外有围墙,侧边还有台阶和小屋,这个是厕所,这样做能更方便收集灌地的肥料,是很实用的一种做法,以前在农村也经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可见千百年来大家的某些做法一直都在延续着啊。

陶绿釉猪圈 故宫藏

这种猪圈在汉代的时候很常见,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讲究 “器用如生人”,所以我们现在才能看见这些以现实生活中的猪圈为模型的陶质明器。但总体上来说,这些猪圈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大。

东汉绿釉陶猪圈 湖南省博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