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什么是碑学?什么是帖学?

2021-04-09

之前的文章聊了什么是碑、什么是帖,今天聊什么是碑学,什么是帖学。

碑学和帖学是书法里的两个派别,这种门派之分确立于清朝。

其中,帖学源远流长,碑学是后起之秀。

当然,碑学兴起之前,帖学并不自称帖学,因为它用不着什么自称。

自我总是凭借他者得以确立,这就像外国人来以前,中国并没有“国学”这种说法。

那什么叫碑学、什么叫帖学呢?

是不是刻在碑上的就属于碑学,写在纸上的就叫帖学?

要这么简单就好了,碑学、帖学是一种人为建构,不是一件书法作品的自然属性。

要搞明白它们的具体内容,得梳理一下历史。

当然,梳理完,你可能觉得更乱了,因为碑学阵营里的几个大佬,观点也不是完全一致。

说到碑学大佬,主要有三位:阮元、包世臣和康有为。

01、阮元

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

盖由隶字变为正书、行书,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之间。

而正书、行草之分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

南派由钟繇、卫瓘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卫瓘、索靖及崔悦、卢湛、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

——《南北书派论》

阮元(1764-1849),清朝中期官员,经学家、训诂学家、金石学家,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曾任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

他的代表作是《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

按阮元的观点,书法本来是一条线发展的,但到了魏晋,政治上分裂成南北朝,书法也分为南北两派。

南派,政治上是东晋、宋齐梁陈,书法上是王羲之、智永、虞世南等人;北派,政治上是北魏、北齐、北周、隋,书法上是钟繇、欧阳询、褚遂良等人。

至于钟繇、卫瓘,是两派共同的祖师。

到了《北碑南帖论》,阮元明确把北派称为碑派,南派称为帖派。

按阮元的说法,北派书法家继承了篆隶笔法,而篆隶总是刻在石头上,所以北派更擅长把字写到碑上。

而南派书法家比较有创新精神,在王羲之的带领下,他们更擅长把字写在纸上,更擅长行草书。

02、包世臣

问:自来论具书以不失篆分遗意为上,前人实之以笔画近似者,而先生驳之,信矣。究竟篆分遗意寓于具书从何处见?

答:篆书之圆劲满足,以锋直行于画中也;分书之骏发满足,以毫平铺于纸上也。

真书能敛墨入毫,使锋不侧者,篆意也;能以锋摄墨,使毫不裹者,分意也。

有涨墨而篆意湮,有侧笔而分意漓。诚悬、景度以后遂滔滔不可止矣。

——《艺舟双楫》

包世臣(1775一1855),清代学者、书法家,曾随邓石如学习书法。

他的代表作是《艺舟双楫》,这本书对清朝中后期书风变革影响很大。

《艺舟双楫》,分上、下两篇,上篇论文,下篇论书,故谓之双楫。

论书部分分为“述书上、中、下”“历下笔谭”“国朝书品”“答熙载九问”“答三子问”“自跋草书答十二问”“与吴熙载书”“记两笔工语”“记两棒师语”“论书绝句”等。

在包世臣的审美体系里,唐代书法家,比如虞世南、欧阳询等人是很牛的,因为他们继承了六朝笔法,写起字来有“篆分遗意”,也就是篆书、隶书的味道。

之后的宋、元、明书家,包世臣基本都持否定态度,只有苏东坡算是例外。

包世臣批判最狠的可能就是赵孟頫了,他说“子昂如挟瑟燕姬,矜宠善狎”,赵孟頫就是个爱勾搭人的绿茶婊。

他觉得赵孟頫用笔平顺、结字匀净,没有能领会王羲之的矫变之势,没有“篆分遗意”。

“篆分遗意”在包世臣的理论体系里很重要,有必要解释一下。

《艺舟双楫》里说:“能敛墨入毫,使锋不侧者,篆意也;能以锋摄墨,使毫不裹者,分意也。”

翻译一下,篆意其实就是中锋用笔,分意其实就是铺毫。

中锋用笔的重要性自不必言,包世臣认为铺毫也很重要,他觉得铺毫是古法。

和铺毫相对的是裹笔,包世臣说是褚遂良开始的裹笔,徐浩、颜真卿沿袭了这种做法,后世就越来越严重,于是就离古法越来越远。

所以包世臣认为想要寻找古法,就应该舍帖而求碑,这个碑主要就是魏碑,魏碑在唐以前嘛,不失篆分遗意。

说到这,还有个很滑稽的事,照理说包世臣那么看重篆分遗意,应该在篆书、隶书上多下点功夫,但他没有。

他说“余性嗜篆分,颇知其意,而未尝致力”,我们今天看他的篆书,实在是不怎么样啊。

03、康有为

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

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

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

——《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1858—1927),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在书法理论上推出了《广艺舟双楫》,这本书帮碑学登上了新的理论高度。

在康有为看来,书法可分两个体系:

一个是以前流行的帖学,取法对象是“晋帖唐碑”;一个是他倡导的碑学,取法对象是“北碑汉篆”。

康有为有个很有见地的观点“美恶工拙,只可于本界较之”,就是这两个体系都是合理的,它们之间没什么好比的。

评价一件书法作品的好坏,得先看它在哪个系统,然后在这个系统内说它好还是不好。

既然如此,为什么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一边倒地推广碑学呢?

因为康有为觉得变是天理,人们已经沿帖学这条路走了上千年了,这条路已经腐朽停滞了,很难有新的活力。

其实,康有为在书法上做的事和他在政治上做的事很像。

首先,都主张变法,觉得不能再按老路走下去了;然后,都是托古改制,重新解释古代的资源,然后往前发展。

看到这,有没有一点头晕?

如果以上都记不住,请记住最后的一句话总结:

所谓帖学,就是学王羲之;

至于碑学,狭义上是学魏碑,广义上也包括金石学,就是取法篆隶。

想学习书法或想了解关于书法的更多知识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凝书房」 或直接加教务长为好友,

咨询相关事宜教务长3(大凝爱书法的全拼小写:daningaishufa)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