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京:日本藏夷白堂刊本《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纪略
1
一、版本概况
《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取自卷四首题)二十四卷,阙卷一、三、十二、十三,存二十卷,另有若干阙叶,共十册,明万历间武林夷白堂刊本,仅见藏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编号17-27-10)。
《日本藏夷白堂刊本三国志传》
此书为现存明刊《三国志演义》版本中唯一的袖珍本(小型本),内容、体裁均有特色,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版本。
书高十二 六厘米,宽八 一厘米。茶色后补书皮,四针眼日式装订。板框内高一〇 三厘米,宽六 九厘米。四周单边,有界(很多地方已磨灭),每半叶九行,行十七字,书信等引用文低一格,批注小字双行。板心白口,下向单黑鱼尾,鱼尾上题“三国志”或“三国志”(也有无题的),鱼尾下刻“卷几”、叶码。
值得注意的是,九行十七字的行款,与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演义》版本嘉靖本(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序刊)相同。
此书各卷首题及收录回数与诸本有不同的情况如下:
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
卷一 阙。当收一—十回,共十回。
卷二 首题“新镌通俗演义三国志传卷之二”/“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编次”/“武林夷白堂刊(/表示改行,下同。)。收十一—二十回,共十回,七十一叶。尾题“二卷终”。
卷三 阙。当收二十一—三十回,共十回。
卷四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四”/“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编次”/“武林夷白堂刊。收三十一—四十回,共十回,七十五叶(因第一叶“乙”,第二叶“又乙”,实有七十六叶,下阙(按内容,当阙一叶)。
卷五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五”。收四十一—五十一回,共十一回,七十叶。
卷六 首阙十二叶。收五十二(阙)-六十回,共九回(五十二回应在阙叶中),七十五叶,下阙一叶。
卷七 首题“新镌通俗演义三国志便览卷之七”/“武林夷白堂梓行”。收六十一—七十一回,共十一回,七十八叶。
卷八 首题“新镌通俗演义三国志便览卷之八”/“武林夷白堂梓行”。收七十二-八十回,共九回,七十一叶。尾题“三国志巻之八终”。
卷九 首阙八字(疑为“新镌通俗三国演义”)“卷之九”。收八十一-八十九回,共九回。因八十五、八十六回合并,实际上只有八回。共六十九叶。
卷十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十 夷白堂板(小字)”。收九十-一百回,共十一回。因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回,九十四、九十五回,九十六、九十七回各为合并,实际上只有七回。共六十五叶。
卷十一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十一”。收一〇一—一一二回,共十二回,八十二叶。尾题“十一卷终”。
卷十二、十三 阙。当收一一三—一三〇回,共十八回。
卷十四 首阙第一叶右半。收一三一—一四〇回,共十回,八十叶。
卷十五 首阙十四叶。收一四一(阙)——一五一回(一四一回当在阙叶中),共十一回。因一四三、一四四回,一四六、一四七回,一四八、一四九回,一五〇、一五一回各为合并,实际上只有七回。共七十五叶。尾题“十五卷终”。
卷十六 首题“新镌通俗演义三国便览卷之十六 夷白堂板(小字)”。收一五二—一六〇回,共九回。因一五六、一五七回合并,实际上只有八回。共六十二叶。尾题“三国志巻之十六终”
卷十七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十七”。收一六一—一六九回,共九回,六十四叶,下阙一叶。
卷十八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十八”/“武林夷白堂校梓”。收一七〇—一七八回,共九回,七十叶。尾题“□珍三国志巻之十八终”(头一字已漫漶不清,疑当为袖珍之义。)
卷十九 首题“新镌三国志传通俗演义卷之十九”。收一七九―一八八回,共十回。共八十六叶,下阙一叶。
卷二十 首题“新镌通俗演义三国便览卷之二十”/“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武林夷白堂刊”。收一八九—二〇〇回,共十二回。八十六叶,下阙二〇〇回。
卷二十一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廿一 徽郡原板(小字)”。收二〇一—二〇九回,共九回。因二〇一、二〇二回,二〇三、二〇四、二〇五、二〇六、二〇七、二〇八回,各为合并,实际上只有三回。共七十二叶,下阙(大概二、三叶)。
卷二十二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二十二”。收二一〇—二二〇回,共十一回。因二一〇、二一一、二一二回,二一五、二一六回各为合并,实际上只有八回。共八十四叶,下阙(大概三叶)。
卷二十三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廿三”。收二二一—二三一回,共十一回。因二二一、二二二、二二三回合并,实际上只有九回。共六十八叶,下阙一叶。
卷二十四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廿四”/“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 罗本编次”/“武林 夷白堂刊”。收二三二—二四〇回,共九回,七十七叶。
周曰校刊本《三国志传演义》
此书二十四卷,与嘉靖本相同。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等则合为十二卷。各卷首题,称“通俗三国演义便覧”者最多,以此暂定为全体书名。
也有称“通俗演义三国志便覧”者(卷七、八),称“通俗演义三国便覧”者(卷十六、二十)、称“通俗演义三国志传”(卷二)、“三国志传通俗演义”者(卷十九)。其中“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与周曰校本、夏振宇本同。而称“通俗三国演义”者极为罕见。
目前中国一般把《三国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三国志演义》诸多版本中于此殆为首见。“便覧”当指袖珍本,且内容有所省略(详后)而言,题称“便覧”者小说版本中也仅此一见。
卷二十一题下有“徽郡原板”四字。按万历三十九年(一六一一)黄正甫所刊《新镌徽郡原板校正绘像注释便览与贤日记故事》(现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亦称“徽郡原板”、“便覧”,与此书相同。
《三国志演义》全书分二四〇回,二十四卷本(嘉靖本)每卷收十回,十二卷本(周曰校本等)每卷收二十回,福建刊二十卷系统则每卷收十二回。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而此书每卷所收回目,有九回者(卷六、八、九、十六、十七、十八、二十一、二十四)、十一回者(卷五、七、十、十五、二十二、二十三)、十二回者(卷十一、二十),各卷参差不齐,现存诸版本中,亦仅此一见。
而卷五(十一回)、六(九回)共为二十回,卷七、八,卷九、十,卷十五、十六,卷二十一、二十二,卷二十三、二十四都如此,似是把十二卷本析为二十四卷的痕迹。至于何以如此分配不均,则不得而知。
每卷叶数少则六十二叶(卷十六),多至八十七叶(卷十九),卷二十今存八十六叶,下阙一九九回末尾及整个二〇〇回,全体叶数恐怕超过一百叶,各卷长短悬殊。
因此,每卷收录回数的参差,并不是为了平均各卷叶数。或许此书每卷分期出版,随编随出,而每卷编辑过程有迟缓之差,以致参差也未可知,仅备一说。
此书还有一个特点,即回目的合并,有二回合为一回者,三回合为一回者,至有六回合并为一者(卷二十一),以致少了二十一回,阙卷合并情况不明,全二四〇回中,最多也仅有二一九回(具体情况详后)。
此书板心下的叶码也有不规律的地方。如卷四第二叶是“又乙”,卷十一第八十叶有两张(应为八十,八十一),卷十五第十九叶有三张(应为十七、十八、十九),三十一叶有两张(应为三十、三十一),卷二十二第三十五叶刻“卅五至卅九”,接下来是第四十叶,以上均与内容无关。
《美国藏朱鼎臣辑本三国志史传》
另外,卷六的第四十三、四十四叶为颠倒误缀,卷十四第八十叶误缀到卷九的卷前,今影印时均已订正。卷十一第六十三叶、卷十四第七十八叶、卷二十三第六十三叶,均为阙叶。
除卷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等若干处以外,几乎全书都施有红笔或蓝笔的句读圈点及人名傍线,部分地名也加“×”号,如卷二“弘农”(57b5,表示五十七叶左半第五行,下同)。有些地方红圈和蓝圈重复,且红笔有新旧浓淡两种。
也有施加表示声调的圈发,如卷二“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家门之私”(1 b2-3),两“为”字右上有圈发(去声);卷二十二“夫”字(6a7)左下有圈发(阳平声)。
还有误字用笔改正处,如卷二“敢我问我”(12 b7)前面的“我”字改为“来”。可见旧藏者阅读精细,在小说版本中较为少见。
至于施圈者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难以判定。据有些地方贴“不审纸”(有疑问处所贴撕纸小片),如卷二第十三叶右半第七行上栏(这大概是不解此行“小觑”之义而贴),是日人读书习惯,施圈者为日本人的可能性较大。
卷二第三十五叶左半(十五回)的上栏用墨笔写七言绝句一首:“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丁/香舌吐真冈/剑。要斫奸邪/乱国臣”,傍加红笔句读圈及蓝笔旁圈。
《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
此诗见于嘉靖本、周曰校本,李卓吾本、毛评本等,“真冈”当作“衠刚”。卷二第四十五叶(十七回)有纸条两件,分别写七言绝句一首。一为:“董卓専权肆不仁。侍中何事竟亡身。/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偷生事乱臣。”施加红笔句读圈。
此为周静轩诗,见于周曰校本十八回、李卓吾本、毛评本等,不见于嘉靖本。
另一为: “珪譲诛夷卓又狞 诸侯还以卓为名 九州岛鼎沸言诛卓 /卓死何曾肯罢兵”,此诗见于周曰校本十九回。嘉靖本、李卓吾本等“名”作“君”,不见于毛评本。
由此而推,以上三诗似抄自周曰校本。三诗笔迹相同,应为一人手笔,不类日本人字迹,当是中国人所抄。
每册首钤有: “庆应义塾/图书馆/藏书之印”阳刻朱方印。第一册前书皮内贴有藏书票:“寄赠者/小野清君/大正五年七月四日/庆应义塾图书馆”。
小野清(一八四六—一九三二)是日本史专家,有《大坂城志》、《徳川制度史料》等著作,并传于世。大正五年为一九一六年。至于寄赠具体缘由,没有记录。
《大坂城志》
2
二、文本特点
(1)文字异同
明代《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可分为二十四卷(十二卷)江南本系统与二十卷福建(建阳)本系统两大类,此书属于江南本系统。
江南本系统又可分为二十四卷嘉靖本和十二卷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等两类,而此书虽为二十四卷,因具有周曰校本所加的十一处插段以及嘉靖本所没有的关索故事,即可断定为十二卷系统。
十二卷系统周曰校本又有甲、乙、丙(万历十九年〈一五九一〉刊)三种版本,文字差异只存在于甲本与乙、丙本两种之间。而此书的文字基本上与丙本相同,如卷二“生力军”(13 a2),嘉靖本、周甲本、夏振宇本都作“力生军”,而周丙本跟此书一样作“生力军”,叶逢春本、余象斗本等福建系统诸本也作“生力军”。
《西班牙藏叶逢春刊本三国志史传》
卷四“七路军马”(20 a9),嘉靖本、周甲本、夏振宇本都作“七路之兵”,周丙本、福建诸本则作“七路军马”。
此例甚多,不胜枚举。又如卷四“主公将令,安敢有违。目今便行。”(22 a2),嘉靖本、周甲本、夏振宇本以及福建诸本都没有“主公将令,安敢有违”八字,唯周丙本同于此书。
但也有少数与嘉靖本吻合,却与周曰校本不同之处。如卷十四〈黄忠严颜双建功〉(第一四○回,74 a4-8):
周本前后两个“黄忠”之间脱了一段,下面也有省略,以致文意不通。夏本则似据周本有所改动,勉强可通,可知没有参考过嘉靖本或夷白堂本。
嘉靖本除“必建”作“可建”之外同于夷白堂本,文意通顺。可是夷白堂本不一定参考过嘉靖本。如卷十七〈吴臣赵咨说曹丕〉(14 b2-4):
此处嘉靖本文意完整,周甲、丙本及夷白堂本因中间自“故推作使”至“孤与子瑜”脱了十九字,文意不通。夏本则鉴于周本有阙,自作补入黑体字部分十八字。夷白堂本此处显然没有参考过嘉靖本。
由以上两例而推,或者夷白堂本对嘉靖本的参照并不全面,不然则夷白堂所据底本有一部分保留与嘉靖本相同之处,两者必居其一。总的来说,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除此以外,夷白堂本也有少数似乎自为改订文字不当之处。如卷二第十七回〈王允定计诛董卓〉(49 b3-7):
(吕)布领兵五万人,飞奔郿坞来。当初董卓有四员心腹猛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三千飞熊军守郿坞,按月内大请大受。当时听知董卓巳死,吕布领大军奔郿坞来,四个慌领军杀上凉州去了。
其中“吕布领大军奔郿坞来,四个慌领军杀上凉州去了。”一节,嘉靖本、周甲、丙本、夏本都作“吕布领大军来,四个慌奔郿坞,领军杀上凉州去了。”李傕等四将既然“守郿坞”,万无“慌奔郿坞”之理,是个矛盾。
原来叶逢春本等福建系诸本“奔”字都作“弃”字,没有矛盾,是嘉靖本、周本、夏本的误字。夷白堂本发现此一矛盾,把“奔郿坞”三字挪到“吕布领大军”之后,用以解决矛盾。
由此可知,夷白堂本(或其底本)的编者并没有看到福建本,如能看到,把“奔”字改为“弃”字,岂不更简单?
连环画《平南蛮七擒孟获》
又如卷十九第一七九回〈诸葛亮六擒孟获〉(4 b 7-5 a5):
祝融夫人披发跣足,身着綘衣,背揷五口飞刀,手执丈八长标,坐下卷毛赤兎马。张嶷见之暗暗称竒。二人骤马交锋,战不数合,夫人拨马便走。张嶷赶去,空中一把飞刀落下,嶷急用手隔,正中左臂,翻身落马。蛮兵一声喊处,将张嶷用索执缚去了。马忠听得张嶷等被擒,急出救时,早被蛮兵困住。
文中“用索”二字,周甲、丙本、夏本都作“关索”。本来与祝融夫人对敌的只有张嶷一人,此处忽然冒出关索,甚是奇怪。
夷白堂本把“关索”改为“用索”,仅一字之差,就巧妙地趓过去了。可是紧接着说“张嶷等被擒”的“等”字,却留下了痕迹。嘉靖本此处作“将张嶷执缚去了。马忠听得张嶷被擒”,既无“关索”、“用索”,又无“等”字,毫无矛盾。
由此而推,是夷白堂本把“关索”改为“用索”,而不是相反。
(2)批注、诗、书信等的删节
周甲、周丙、夏本文中都有题为“考证”、“释义”、“音释”、“断论”、“补遗”等类的大量小字双行批注,夷白堂本则大部分删掉,只保留一少部分。
如卷二〈董卓火烧长乐公〉(第十一回)“往者黄莽篡逆更始赤眉之时”(3 a5-6),“黄莽”诸本都作“王莽”之外(王、黄同音反映南方方言特色),周甲,丙本、夏本下面就有“考证”(夏本称“补证”): “王莽篡子婴位,国人立淮阳王刘玄于宛,改元更始,赤眉贼也。党类皆赤其眉。”三十字的批注,夷白堂本把它删掉。
《董卓进京》
可是同卷“宜促装耳”(3 a5-1)下面,周甲,丙本、夏本都有“释义”: “促装今之行李收拾也。”(夏本作“促装今之收拾行李也。”)夷白堂本却保留下来,文字与周本相同,只是没有标“释义”。举此一端,可概其余。
周甲、周丙、夏本文中有插入很多诗词,如静轩诗、史官诗等,夷白堂本也跟批注同样处理。如卷二《司徒王允说貂蝉》(第十五回)“舞于帘外”(35 b6)之后,诸本都有一词一诗,夷白堂本都删掉。
接下来“貂蝉手执檀板,低讴一曲”(35 b8)之后,诸本都有“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丁香舌吐衠刚剑。要斫奸邪乱国臣”的七言绝句,夷白堂本也删掉,却由此书旧藏者补抄上栏(见前)。
其实,此诗由貂蝉在董卓面前歌唱是非常不合适的。下面说:“卓称赏不巳”,简直不可思议,有不如无。而卷二〈王允授计诛董卓〉的“史官诗”(49 a4-7),夷白堂本却保留下来。全书情况大致如此。
周甲、周丙、夏本情节中出现很多书信、诏书之类,夷白堂本大部分没有保留。如卷四〈吕奉先辕门射戟〉(第三十一回)有袁术、刘备分别寄给吕布的书信,夷白堂本都删掉,只云:“刘备急令人致书于吕布,吕布看毕笑曰”(2 a2-3)。
连环画《辕门射戟》
另外,周甲本等文字略嫌烦琐的地方,夷白堂本也就加以删节。如〈吕布败走下邳城〉(第三十七回)周本等都云: “当先一将,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乃幽燕涿郡人,姓张名飞,字益徳。”夷白堂本只作“当先一将乃张飞也。”(卷四50 a2)张飞并不是在此首见,“豹头环眼”云云乃有重复之嫌。
总而言之,因删节大部分批注、诗词、书信等,以致夷白堂本的篇幅比周本、夏本变短,夷白堂本可以说是十二卷(二十四卷)江南系统中的简本。
至于制造简本的目的,学界以往一般认为是为了节省纸张,减少成本,以便易于销售。可是夷白堂本之所以成为简本,恐怕不是为了节省纸张。这样认为,理由有三。
第一,夷白堂本的行款每半叶九行,行十七字,与嘉靖本相同,虽然是袖珍本,字大醒目。如要节省纸张,可以用更小的字。
第二,卷十最后一叶(六十五)只有一行十二字,卷十一最后一叶(八十二)两行二十八字,卷十五最后一叶(七十五)是两行二十五字。如要节省纸张,卷中要删二十来个字,应该是轻而易举,而没有这样做。
第三,夷白堂所刊书籍,以质量高档著称(详后),当不至于为了节省纸张而斤斤计较。可见此书有所删节,目的不见得是节省纸张,似当另有目的。
周曰校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插图
周本、夏本、嘉靖本之所以插入大量批注,为的是给读者提供故事背景的相关智识。有很多诗词,是继承韵散替用的传统叙述体制,投当时读者之所好。
可是,到了明代晚期,读者对小说的需求可能发生一些变化,读者越来越关心故事情节本身的展开。而批注和诗词必不可免地带来情节发展的停顿。对只追求情节发展的读者来说,批注和诗词不妨说是一种障碍。
文中书信也可以如是观,书信虽然是情节的一部分,即使没有书信,由前后文脉很容易猜到书信的意旨,因此,对读者来说,书信本身可有可无,也是多余的。
此书删节批注、诗词、书信的原因应该在此。夷白堂所刻书,很多都有精致的插图(详后),而此书没有插图,也可以如是观。此书标榜“便览”的含义,也当如此。
《京本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传》
(3)回目的合并
前文已经提到此书有回目合并现象,在此做具体说明。合并共有十五处如下,〔 〕内是合并衔接处叶码、行数:
巻九 八十一回—八十九回共九回(因两回合并为一回,实为八回)
八十五回〈诸葛亮舌戦群儒〉、八十六回〈诸葛亮智激孙権〉合并为〈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42a3〕
卷十 九十回—一〇〇回共十一回(实为七回)
九十一回〈诸葛亮计伏周瑜〉(包括九十二回〈黄盖献计破曹操〉〔14 a8〕、九十三回〈阚泽宻献诈降书〉〔20a4〕)
九十四回〈龎统进献连环计〉(包括九十五回〈曹孟德横槊赋诗〉〔30a1〕)
九十六回〈曹操三江调水军〉(包括九十七回〈七星坛诸葛祭风〉〔39a7〕)
卷十五 一四一回(欠)—一五一回共十一回(实为七回)
一四三回〈刘玄徳智取汉中〉(包括一四四回〈曹猛徳忌杀杨修〉〔23b5〕)
一四六回〈关云长威震华夷〉(包括一四七回〈庞德抬榇戦关公〉〔42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