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戏曲·贵州花灯戏|贵州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2021-01-22

贵州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贵州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人们习惯地简称花灯。它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其中,思南的土家花灯在2006年6月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花灯戏是清末民初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花灯叫采花灯,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戏,再以后受外来戏曲影响,发展为演出本戏。

花灯剧的唱腔有两类,一类是略具雏型的板腔,艺人称“灯戏调子”;一类是曲牌,艺人称“花调子”。在一出戏中,板腔与曲牌可以混合使用,形成一种综合体制。板腔的板式较单一,只用若干个上下句反复演唱,最后加上一个“收腔”(也叫“放板”或“放腔”)结尾。

经常使用的灯戏调子有:出台调、行程调、路调、数调、骂板、哭板、一字调、出马门、阴二黄、山坡羊哀子、四平调等。常用的花调子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调、送夫调、巧梳妆、白牡丹、比古调、送茶调、观花调、五更调等。常用的伴奏乐曲有:游台、大开门、小开门、禄位高升、扫花台等。常用的锣鼓牌子有:三六九、扑灯蛾、半边月、金钱吊葫芦、牛擦痒等。花灯剧主要使用筒筒(胡琴类拉弦乐器)、月琴等弦乐器及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

贵州花灯戏的曲调有的戏剧性较强,也有的源于抒情性的民歌小调,其中“绣荷包”最为闻名。贵州花灯戏在流行过程中逐渐打破了“灯、扇、帕”的歌舞程式,脚色行当也不再局限于“二小”、“三小”,而有了净、末、老旦、彩旦等的划分。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形成了丝弦灯调系、台灯灯调系和锣鼓灯调系,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贵州花灯是戏贵州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也是贵州省群众基础最广泛的地方剧种。传统剧目已记录有100多个,其中小戏多取材于农村生活故事和民间传说,如《拜年》《姊妹观花》《放牛拦妻》《三访亲》《巧英晒鞋》《刘三妹挑水》等,大戏多由其他剧种移植而来。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责编:杨晓君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