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恋上名妓,被拒后杀之,苏轼愤怒写下一首词,成骂人经典之作
引言
元好问在《摸鱼儿·雁秋词》中有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说的便是作者对这“情”之一字的诘问,它到底所谓何物?竟能让人抛却生死。而古往今来,因情而起的孽缘更是不胜枚举。在《东坡诗话》之中便记录了这样一桩因情而起的“情僧案”。
适时,灵隐寺和尚了然深陷“情海”之中不能自己,更是在求而不得之下愤而将玉楼女子李秀奴杀之。恰逢彼时苏轼为杭州通判任上,在审理此案之时,身为一代文学大家的苏轼愤而为此事,写下一首堪称千古骂人典范的《踏莎行》判词。
了然和尚与李秀奴
人生天地之间食五谷杂粮,这七情六欲自然有之。与我们普通人而言,七情六欲倒也不必刻意压制。但是,有一类人却被要求遵守清规戒律,如是才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成为一名真正的比丘、僧侣、和尚。
可是,这尘世之间到底是物欲横流,于是就有了虽有和尚之名,却仍深陷红尘俗世之人。这杭州灵隐寺的了然和尚便是其中一个。
始建于东晋时期的灵隐寺,时至今日仍是著名的佛教古刹。而在宋朝时,得益于文化、经济的繁盛,这上山礼佛、求签之人自然也就络绎不绝,香火甚是兴盛。
出身于青楼的女子李秀奴,也是俗人一个,虽然身份不好但也难以免俗,时常前往灵隐寺礼佛。而就在她上山礼佛之后,这了然和尚但见其美色、旖旎的肢体便动了色心,完全忘却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训诫之语。
更甚的是,他动得还是真心,甚至于为此他还不惜在身体上刻字:“但愿生从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可见其用情之至深,是极愿与李秀奴相伴余生的。
但可惜的是,了然和尚的这般痴情却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李秀奴本就出身于青楼,对感情本就寡淡,对于了然和尚的爱怜,她有的也不过是单纯的利益关系。
感情中的这般不对等,也终为日后的惨剧埋下了伏笔。作为一个和尚,灵隐寺虽然香火不断,但了然能落得囊中的也终究有限;更兼他与李秀奴之事传的风言风语,施主也因此断了供享;而就在他一次次与李秀奴鱼水之欢中,在他的钱财也终于耗尽了。李秀奴显然现实得多,没有了钱资了然和尚与她而言毫无作用。原本的热情相待,也便成了拒之门外。
可这痴情的了然和尚,又怎肯轻易罢手。终于,一日在饮酒之后,了然又一次前往了怡秀院找那李秀奴。对于身无长物的了然,李秀奴自然不肯接纳,但了然乘着酒劲,便耍起横来动手击打了李秀奴。未成想,这名满杭州的一代优伶竟如此香消玉殒,而行凶者了然也被赶来的四邻等众人捆缚送至府衙。
苏轼的判词《踏莎行》
适时苏轼为通判之职,主审此案。这件案件事实清晰,了然也对杀人之实供认不讳。
对于笃信佛道的苏轼而言,了然这般恶僧也是让他大为光火;而又见了然身上所刺“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之句,已然是胸中怒气冲天。于是,结合了自己才华、案件审理需要的一首判词《踏莎行》一气呵成。
踏莎行
苏轼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雪山顶上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番了却风流债。
这开头的八个字,便已经尽显苏轼为人之真性情之处。
此处用词之直白,甚至可以说千余年无出其右者。作为文人词作之中的用语,“秃奴”一词的分量之重可想而知。
但性情坦率、直接的苏轼就是这样用了,他要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愤慨,即便被杀者是一个出身于“玉楼”被人轻贱的女子,行凶者是一个佛家子弟。而在了然看似深情的背后,他不仅破了佛家的色戒,更是破了杀戒,可以说枉为佛门弟子。
只因为迷恋李秀奴,就可以“毒手伤人”吗?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强调的佛家弟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何在呢?等待了然的也只能是以命偿命的结果。
小结
这首词之中,有着苏轼强烈的个人色彩在内,而基于“秃奴”转化而来的“秃驴”一词更是成为了骂人的经典用词,这首《踏莎行》也成为了骂人的典范之作。
而这首词,虽为“骂人之作”,但从词中以及背后的故事中,我们却可以见到一位有着人格魅力的东坡先生。
我想这也大概是他为什么会屡被贬谪的原因所在吧,但这也更应该是我们喜爱东坡先生的原因所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缺少政治家,乃至诗人、词人,但却鲜有能够像他那样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者。
而对于苏轼的这等性格以及仕宦中所反馈出的心胸,其实即便是已逾千年也仍旧值得我们学习。凡事唯真,凡事求真,性情洒脱,这样我们才能少些想不开,多一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