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当上宰相,苏轼写诗讽刺,背了这么多年的诗才知道什么意思
文/蓝梦岛主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王安石和苏轼,一个是主持变法的当朝宰相,一个是反对变法的文坛泰斗,两位顶级大才子的政见不合,引发了诸多恩怨是非,亦催生了诸多趣闻和佳作。
比如,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叫《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仅从标题就不难看出,三次交锋,均以王安石胜出而告终。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出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冯梦龙是明朝人,与王安石和苏轼生活的年代,相差了五六百年,更重要的是,《警世通言》并非史书,而是短篇小说集。毫不夸张地说,《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历史真实度,可能还不及《甄嬛传》和《还珠格格》,毕竟我们当下距离清朝中期,也不过三百年时间。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不过,我们仍可以从靠谱史料中探知王安石和苏轼的交锋往事,比如诗词作品。
苏轼爱写诗,尤其擅长写讽刺诗,当初的“乌台诗案”,就是源于苏轼写诗暗讽朝政,比如《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中的“世间唯有蛰龙知”一句,就被政敌解读成诽谤宋神宗的“大不敬”之语。
不可否认的是,苏轼写讽刺诗的水平确实是超一流的,而他的讽刺的对象,主要就是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
(苏轼像)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二度拜相,并开始大规模推行改革变法,初衷是好的,在于富国强兵,但操作起来却未免有些操之过急,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满,其中就包括了苏轼。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苏轼写了一首非常著名的七绝小诗,题曰《花影》,其诗曰: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乍看上去,苏轼的《花影》无疑是一首简单的“咏物诗”,语言算不上华丽,意境也算不上唯美,表面意思是: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重重叠叠,没完没了,几次叫侍童去打扫,却怎么扫也扫不走。黄昏时分太阳落山,花影总算隐退了,但刚过了不一会儿,月亮又升起来了,可恶的花影又出现了。
(王安石像)
细品此诗,又会发现其巧妙之处。
花影本身很美,像苏轼那样热爱生活的人,怎么可能讨厌花影呢?更何况,花影并非实物,又怎么可能扫干净?
实际上,苏轼是用讽喻的手法,用重重叠叠挥之不去的花影,暗喻朝廷中长期盘踞高位的小人。花影扫不去,是说无论正直的朝臣如何努力,都无法将他们彻底清除。太阳刚落山,月亮又出来,花影随之出现,是说宋英宗刚驾崩,宋神宗即位,再次起用变法派,小人继续当道,这一点,直指王安石二度拜相之事。
(王安石晚年)
苏轼的这首《花影》,借物抒怀,别出心裁,构思巧妙,比喻新巧,重点不在辞藻,也不在意境,而是在于言外之意——用花影拂之不去暗喻小人盘踞高位,表面上写花影,实际上是影射王安石,表达了对新政的不满,以及对小人层出不穷的无奈和愤恨。
不得不说,苏轼此诗,写得相当隐晦也相当有水平,在当时也只有像王安石那种大才子才能看懂吧。也难怪今人,倒背如流很多年,却至今不知道这首诗的隐喻含义。
(苏轼剧照)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苏轼与王安石是典型的君子之争。朝堂之上,他们是政见不合的政敌,彼此排斥,互不理解,但在精神层面,他们又是惺惺相惜的挚友,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王安石也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特地上书(当时王安石已经退休)劝阻宋神宗称:“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最终一言而决,使得苏轼被从轻发落。
同样的,苏轼作为晚辈,对王安石的才华和人品也都是认可的,他看不惯的,只不过是变法本身,以及利用变法谋求私利的小人。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