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舍利弃义,还是舍义弃利?中西方义利观念为何相反?

2021-01-17

做为一名正儿八经的炎黄子孙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当有人问道是要利还是义的时候,会有人毫不犹豫地说“舍利而取义,我辈之职责”。很明显在中华儿女的字典里面,舍利取义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个跟我们的儒家思想熏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在教我们要克制住欲望,要用义来克服利的诱惑,几千年下来,这些传统也就深深的刻在了中国人的骨髓当中。

这也促使了在当今的商海中人们都是普遍不爱不义之财,讲究诚信有道。但是,在西方就有截然相反的不同观念,它们普遍重利而轻义,这也让很多中国人费解,为什么外国人会做出这样子的选择。

这也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在不同的文化圈子里就会繁衍出不同的结果,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中西双方的义利观是否有什么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

一丶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

义利观的出现绝对是一件稀疏平常且无比正常的现象,因为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私有经济就会膨胀,同样的义利观念就会出现,自它出现的那一刻开始,世界上的人们就为了它们的辩论而打的头破血流。

中国古代的义利观念出现的非常早,夏朝和商朝时期就已经产生了比较微妙的萌芽,在尚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君王应该不能满足地住在让自己安逸的都城,而是应该为了百姓和臣下的便利而进行迁都,由此可见在遥远的时期这种观念就已经诞生。

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义利观更加地深入人心,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晏子就曾说过:人的本性是追逐利益,但是不可以不择手段,义才是利的根本,如果义少和利多那么必将迎来灾祸!可想而知春秋战国时期的重义观念已经初步形成。

到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而纲常沦丧。很多有志向的士大夫就想在这样的水中拯救国家于大厦将倾,改变人们谋逆的心态,于是他们纷纷利用义利观念来劝导人们要遵守义的束缚,我们的儒家学派就是最重视义的学说,他的创始人孔子更是对义有着极高的推崇,在论语中义就出现了十一次,可见当时义观念的重要性。

后来儒家学说占据了主导,他们的义利观念也就成为封建三五千年最受人遵循的准则,因此看看儒家的义利观我们大概就能够掌握中国古代的重义轻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是孔夫子的“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他认为一个人在面对利益的时候要“义为上”,义利产生冲突的时候不能够放任“利”的横行霸道,如果不顾义而取利那么势必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这样是完全错误的。

为了证明这一结论,孔老夫子还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于教导后人做君子就要仁义道德,做小人就追名逐利,这也被很多士子奉为甘汁玉露,并且以它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其次就是孔子的集大成亚圣孟子的义利观,他的观念更加直接那就是“舍生而取义”。孟子主张有志向的人就因该奉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坚贞的品质,而且在他的《鱼与熊掌》里面也说到“舍身而取义者也”,在《孟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当天下没有道义的时候,作为士人、君子就因该以身殉道、舍生取义,这样子的言论在古代也赢得了无数人的追捧。

看到这很多人就会以为儒家就是无比的重视义而轻视利了吧,其实也不是,儒家是非常重视义但是他们也承认了“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就是说他们承认了利益对人的重要性,追求私利只不过是人们正常的追求罢了,荀子这样说道:利益是所有人都想得到的,那么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符合义的要求来获得利。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利益观非常的清晰,那就是重义轻利,但是利并不是邪恶而在于你是否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义永远在利的前面,这样的观点让我们深受启发,并且奉为人生的行为准则。

二丶西方世界的义利观

与中国利益观相对的是西方的利益观是“财富”“伦理”的相对立,但是在基本含义中双方都是一个意思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可以放在一起讨论。

在十七十八世纪,功利主义思潮无比的兴盛,它指的就是功业带回来的利益,这与色诺芬不谋而合他们都要求公共利益一定要符合个人的利益,人只有重视利益、追求利益才算是真正符合自然规律,色诺芬这样解释道“凡是有利的东西就是财富。而有害的东西就不是财富,由此可见其功利思维是有多么的根深蒂固。

而我们最为崇尚的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位忠诚的利益拥护者,他说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就要有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财富才能够实现。当我们回顾西方的近代史我们不难发现,里面所有的事件都与重利主义是一模一样的,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为的就是利益、英国对中国进行鸦片战争还是追逐利益的过程、非洲的三角贸易更是重商主义的作用下盛行的。

甚至很多西方人这么认为,如果没有西方世界重商主义、重利主义的促进,当今世界想要那么快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必然是极其久远和困难的事情。

虽然西方人在极力掩饰自己所犯下的侵略错误,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重利主义精神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对此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

总而言之,无论是中国古代的重义轻利,还是西方世界的重利轻义都有各自的依据和不同的理解,那么为什么在世界上会产生两种不一样的观念?归根结底就是双方思维和社会性质上面的本质区别。

三丶义利观的不同是物质世界构成的基础的不同

在我看来,中西双方古代的义利观念的不同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就是社会制度的天壤之别,中国人以血缘宗亲为核心,西方世界则以财富为主要的社会联系。

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已经产生了嫡长子继承制这样依赖于血缘统治的关系,然后就通过分封的手段对整个王国进行统治,简而言之就是上层建筑都是亲朋好友,那么治大国就像治小家,尊卑有序才能够让家族兴旺、国家富强。

因此基本的礼义要求就是当时君王统治天下的根本。

但是西方世界则完全不同,他们的社会等级从雅典时期就是以财富的多少来划分的,也就是说只要你有钱,那么你就可以当皇帝,这样子的做法不但遏制了贵族的权力还让工商阶级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一股强大实力,那么对于财富的追求就成为了全社会最热衷的事情,毕竟有钱就是大爷,那没钱就只能忍受白眼。

其次就是双方的生产关系不同。中国古代一直崇尚“重农抑商”的思潮,在君王的要求下人们安居乐业种田,商品交换成为不受重视甚至被歧视的关系,而在农业的生产活动当中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多人协作才能够获得丰收,那么个人的利益就没有那么重要了,集体的协作更加关键。

但是西方从希腊时期就依靠着海外贸易来维持城邦的生存,他们土地少而海洋多,做生意几乎是所有人唯一的出路,而商业追逐的就是利益,只要有差价能够赚就会有无数多的人蜂拥而至,这也造就了西方世界重利轻义的局面。

最后土地制度的不同也十分重要。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私人土地这种说法的,即便是贵族拥有皇帝赏赐的封地,但是一旦触怒了龙威那么土地就会被收回,因此在中国的古代私有财产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人都要归国家及其管控。

而西方世界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确立了私人土地制度,只要是自由人占领的土地,那么世世代代都是他们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封建领主,才会有那么多的庄园主,而且在西方人的观念里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因此重利也算得上是正常。

总而言之,中西双方的观念在本质上都没有错,但是这个世界想要更美好一点还是需要道德、礼义更多一点,毕竟一个充满追名逐利气息的世界还是过于冷血。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