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戏曲·凤阳花鼓戏|被誉为凤阳三花

2021-01-14

凤阳花鼓戏是一种安徽省的传统戏曲剧种,被誉为凤阳三花(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之一,起源于安徽凤阳一带,故又称卫调花鼓戏、卫调花鼓。

凤阳花鼓戏源自于花鼓灯,起初是花鼓灯的后场小戏,在清代中期逐渐成熟为独立剧种。清代中叶,凤阳县长淮卫一带盛行一种在山歌、号子的基础上形成的曲调,常被作为花鼓灯文场中的主要曲调来演唱。后来,艺人们吸收泗州戏与外来剧剧种的营养,根据说唱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表演,逐渐向戏曲演变,至光绪年间,形成花鼓戏。

唱腔属板腔体,分主调(男女腔)与哭皮两种,板式有五字紧、慢赶牛和流水之分。唱词分“十二句拐子”“八句娃子”。花鼓戏伴奏只有锣鼓,没有弦乐,其中的三大件(锣、鼓、钹)必不可少,演奏为4至6人,大多由演员兼任,讲究锣跟人,人跟锣,互为帮衬。

传统剧目有《大隔帘》《小隔帘》《东回龙》《西回龙》《压裙记》《玉环记》等。

2006年,凤阳花鼓戏入选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