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戏曲·半台戏|诞生于农村的民间小曲戏

Image 2021-01-12

半台戏是流传于凉州民间的一个地方戏曲品种,针对于“大戏”秦腔而言,它只是一种地方民间小曲戏,故称之为“半台戏”。

艺术起源

半台戏诞生于农村,其观众亦多以农民为主,后来逐渐走向城市,其观众面亦扩展到市民、商人,社会影响逐渐扩大。半台戏因其从业者多为半职业性质,自发性较强,随着专业戏班的勃兴,逐渐走向了衰落。它从兴起到式微,经历了近百年时光。

艺术特色

半台戏以当地的传统民歌俚曲为基本声腔,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一方面大量吸收了山陕眉户的曲牌声腔,另一方面逐渐引进了兰州鼓子的行腔伴奏。

半台戏的艺术特征十分鲜明。

首先,演出阵营小,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意指演职人员只需七至九人。

其次,剧目短小,多是生动风趣的地方戏和精炼感人的折子戏。

再次,演出场地随意,院落、庙台、堂屋、廊下均可。

第四,行头服装轻便而简单,以软当先,便于打成随手携带的包袱。

最后,队伍聚散灵活,半台戏的演职员多系农村民间艺人,农忙务农,农闲唱戏。

作为一种地方民间艺术,半台戏的音乐属于曲牌连缀体。从构成上看,它分别有器乐曲牌、唱腔曲牌和锣鼓经构成。从调式上看,它多由宫、徵调组成。主奏乐器为三弦,伴以其他弦索。

半台戏的音乐原始古朴,风趣幽默,短小整齐,好记易唱,唱腔中没有过大的起伏,动作中少用复杂的铜器,贴近生活的戏剧情节和富有特色的凉州方言,使其更显古朴稚拙。

代表剧目

半台戏因其人员设施和服务对象的制约和引导,其剧目以传统折子戏和风趣幽默的生活小戏为主。其风格以粗犷通俗见长,适于农村乡野娱乐。常演的较有名的剧目有《李亚仙刺目》《田三婆倒灶》《两亲家打架》《三娘教子》《张连卖布》《刘海撒金钱》《小放牛》等二十余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任文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