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李士杰:将“小”书法写成“大”书法

2021-01-11

李士杰,著名书法家、安徽省书法院院长、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第五届)、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院特邀研究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李士杰:将“小”书法写成“大”书法

合肥,解放初期只是一座5万人口的小县城,改革开放的东风让她展翅高飞,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VCD以及众多的科研成果等。不过,眼下备受人们关注的是古庐州西郊大蜀山东麓崛起的中国书坛标志性建筑——中国书法大厦。

只见广厦卓然,正如其发起建造者——书法名家李士杰舒然挥洒的一笔,将人文胸臆和谐纳入了天地间。

“善笔”始于心

李士杰出生在淮北大地上的一个小村庄,这里发生过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这里曾是孕育新中国的重要战场。生于这片不平凡的土地,李士杰从小便走进了军营。部队严格的训练日常,锻炼了他的意志,更激起他埋藏在心底对文化的渴求。借书、看书便是他闲暇时的常态。

退伍后,李士杰从事经济方面的工作,依然对文化艺术保持浓厚的兴趣。他的床头、桌上总是摆放一摞摞古诗文、经济管理、碑帖书籍,以便随时拿来阅读。对汉字饱含深情、敬畏的他,还曾背诵了《新华字典》10000 多个单字、 3500多个带注解的词语。

对于书法,李士杰尤其热爱。在担任企业领导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读书临帖,每天练习不少于两个小时。退笔成冢,废纸如山。每当有书界同仁来访,他一定会拿出自己的习作请大家点评。刻苦练习加上虚心求教,李士杰的书法不断精进。

历练终成“魂”

学习对于书法境界的提升无疑会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书法初期是“技法”的练习,中期是“艺术”的把握,最高层次是“精神”的浸润。

李士杰的书学基于传统,取法前贤,广收博取,不失己意,从而形成浑厚洒脱、寓巧于拙的厚重书风。其作品以势取胜,字形跌宕,线条飞动,神足气畅,颇具震撼力。尤其师法于右任行书笔法的书法作品,转折处如折钗股,富有弹性与力度,书风沉郁稳重,洒脱中颇见功力。

值得一提的是,李士杰以帖学为宗,丰富的工作学习阅历,扎实的知识积累……这些独特的人生经历,为其书法风格注入了个性和灵魂:古拙沉雄,舒然流畅,气势恢宏,法度与天趣和谐统一。

大气抒胸怀

古人说字如其人。李士杰下笔古拙沉雄,气势宏大,确是体现了他豪爽,率真的性格特征。

在书写鸿篇巨制方面,许多书家望而却步,他却可以信手拈来,一幅3丈3尺宣纸书写的巨幅《醉翁亭记》一气呵成,谋篇布局自然天成,气韵生动。观其字便可知其思想开阔、认知深远、 胸襟宽博,具有达者风范。

李士杰曾说,书法艺术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达到心手相忘之境界。这句话,正是他对书法创作的切身体会,体现出他对传统书论的深刻领悟。也正是这份情怀,铸就了李士杰对书法事业的执著与坚定。

人文筑广厦

李士杰的作品不仅呈现于纸墨间,还有着更广纬度的表达。他发起建造的中国书法标志性建筑——中国书法大厦,便是其一。

安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历朝历代产生了一大批书法名家。此外,安徽是文房四宝的产地,宣纸、歙砚更是蜚声海内外。在近几十年书法艺术的复兴浪潮中,安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书法家,继承传统而又新意盎然。对此,李士杰意识到,当下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书法艺术也应留下华彩篇章。

李士杰于是提出了建造中国书法大厦的理念。这座由中国书协批准、得到中国文联和安徽省文联大力支持的安徽地标建筑于2017年在合肥落成,是集接待、展览、交流、研讨、培训、编辑 出版以及文房四宝经营等众多功能于一身的书法艺术综合创作基地。

在李士杰的设计规划中,中国书法大厦不仅仅是一座有形的建筑,更是中国书法崛起的象征。根植传统,弘扬书法,服务全国,让书法这一中华文化精粹进入千家万户。

由书法人,到书法事业的龙头和领头人,李士杰完成了人生的嬗变。从此,他的书法由小书法变成大书法,在他的笔端,苦心孤诣的不仅仅是字,更是高歌不倦的书法赤忱。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