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书法技巧失传了吗?不!日本惊现一幅当年的笔法图
晋唐的书法究竟怎样?其中的许多笔法状况,今天的人们已经不甚了解。不过,鉴于当年唐朝国力如日中天,东亚诸国如今天的日本、韩国当年都曾大量派遣唐使来唐朝学习文化知识。所以,或许,在日本会留下一些关于唐人书法的理论记载。
幸运的是,今天人们真的发现了一些日人学到的唐代笔法技巧,空海和尚的执笔图就是其中最宝贵的资料之一。
一、空海是王羲之笔法的正宗传人
空海和尚(774-835),俗名佐伯真鱼,灌顶名号遍照金刚,谥号弘法大师。因其书法功底强,被称为“五笔和尚”,号称日本的王羲之。公元804年,他到达中国,长安学习中国文化,806年回国,创立佛教真言宗。他著有《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等书,保存了不少中国文化资料,有利于了解汉唐学术。
空海在中国时,曾向韩方明学习书法。书法谱系上,韩方明是“草圣”张旭的隔代弟子。张旭的笔法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一脉,《临池诀》中记载:“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
由于智永禅师出家无子,将笔法传授徒弟虞世南,从此王羲之的家传笔法开始外泄。十一代弟子张旭,较大规模地收徒,颜真卿就是他最出名的弟子。张旭另有有两名弟子——徐浩、崔邈。韩方明先跟徐浩的儿子徐璹(shú)学习笔法,两年后又投入崔邈的门下学习。这样,韩方明就成了王羲之的第十三代传人,而空海大师则成为王羲之的第十四代传人。
二、空海留下的执笔图
空海所得的笔法,不仅是唐人流行的书法技巧,也是正宗的王羲之笔法。所以,他留下的书法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近些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找到了空海留下的执笔图,全名是——《弘法大师真迹书诀执笔法使笔法》(又名《高野大师真迹书诀)。孙晓云说:“从内容、结字、手指衣袖的绘法看,肯定是临摹的刻本,是日本宽正时代源仅贤集注,从时间上看应是清代中期的刻本。”
图1 【日本】 《弘法大师所传执笔图》
虽然是摹本不是真迹,但研究价值无疑也是非常高的。尤其重要的是两种执笔图都配有文字说明,而且引用了韩方明的话,可与中国的文献资料(韩方明《授笔要说》等)相印证。
图1【日本】 《弘法大师所传执笔
其中,图1后面的文字是这样的:"置笔于大指中节前,居转动之际,以两小指齐中指兼助为力,所谓实指虚掌也。虽执之至牢,必须运之自在。今人好置笔当节,碍其转动,拳指塞掌,绝其力势,急之愈之愈滞,缓之不使。”
图2《弘法大师所传执笔法 双苞法》
图2的配文是:“置笔与前意同,俗谓之包笔。(此论双钩也。韩方明曰,以双指苞管,又曰,平腕双苞,五经文字云苞,经典或借为包)笔偏压第四、五指也。欲令掣之不脱,明其势之至牢,但小指力微,(韩方明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不堪久任。凡为此执,其掌自虚,偶中其虚,粗迹轻快。既知其理,须诣其微,固不若单指力齐,可以长久,必用于单指,手有所便,则亦从其所便,取令流转矣。”
三、结论
空海流传下来的执笔图其相关文字,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
第一,唐代的执笔“单苞”比“双苞”流行。
“双苞”执笔,就是今天最流行的“五字执笔法”,也叫“拨镫法”。从空海的介绍里我们可以看出,韩方明非常推崇这种执笔法,称它“妙无所加也”。但空海认为它比不上“单苞”(拇、食、中指三指执笔)执笔稳妥(小指力微,不堪久任……固不若单指力齐,可以长久),这很显然反映了唐代多数人执笔是“单苞”执笔的执笔观念。
“单苞三指斜执笔”
韩方明的《授笔要说》中说“世俗皆以单指苞之”,这同样也说明唐朝普遍流行的是单苞执笔法。今天很多人将“双苞”执笔视为唯一正确的执笔法,这显然是偏颇的。
第二,唐人书写时很可能要“转笔”。
据空海执笔图所配文字,提到“置笔于大指中节前,居转动之际……”“……亦从其所便,取令流转矣”,所以唐人书写时很可能要转笔。
第三,唐人书写时很可能要“举腕”。
两张空海执笔图,手都是“举”起来的。所以,唐人的书写方式很可能不是像今天这样在桌子上写字的。研究者认为,当时的人们多低坐起居,跪坐于席(或榻)上,右手执笔与左手所持书写对象(缣帛、硬黄纸等)垂直而书,“单苞”“三指斜执笔”举腕而书,腕掌平行。待宋代起广泛使用桌椅,毛笔改为为桌面垂直而书,所以就平腕竖掌而书。
总的来说,唐代的“举腕”的执笔方式“应该与单勾执笔、低案低座有关,也与笔毛的硬而瘦有关;它与后来的高案高座而用软羊毫,不是出于同一种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