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生一世都要为人民写作”
——作家们在京共话“李迪的文学道路”
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
8月3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和作家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李迪的文学道路”研讨会在京召开。
今年6月29日,以报告文学见长的作家李迪因病逝世,但他笔下那些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的人物仍然在读者心中活跃着。光明日报8月4日在一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用生命书写十八洞村的故事——追记作家李迪》,引发读者广泛关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吸引着无数作家用火热的笔尖记录下这段史诗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应该如何更好地与时代发展同步、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的伟大作品?在研讨会上,李迪秉承的“生活是口井,找到井有水喝”的创作理念被与会专家频频提起。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从公安一线到湘西苗寨,李迪都留下了扎实的足迹,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是敞开他的心、以心换心去体会那里的生活和那里的人。”正因为如此,李迪才能让采访的人物愿意说心里话、聊家常事,才能让笔下的人物鲜活灵动。
扎根人民为文学创作提供源头活水
李迪纪实文学创作的井喷期是近十年,但其实从20世纪70年代在云南当兵开始,他的创作就一直与广大的人民紧密相连。
作家杂志社副主编高伟表示:“在早期李迪的《遥远的槟榔寨》《野蜂出没的山谷》《傍晚敲门的女人》等小说中,也能看到大量来自生活的元素,是具有纪实性的小说。近些年来,李迪深入生活,用纪实文学的手法为时代记录、为人民讴歌,作品中的素材对应的是火热现实和时代精神,正是这种贴近于生活大地的姿态给他带来了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和激情。”
“平民化写作是李迪一贯的追求,比如在他的公安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全部都是普通警察。他擅长用细节激活人物、激活生活现状、激活世道人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包明德说。更令他觉得难能可贵的是,在李迪轻松的文字中能看到深沉的思索,这是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所应具备的品格和立场。
在解放军报原总编辑孙晓青看来,李迪的这种对小人物的关怀与早期的军旅生涯紧密相连。“在云南师部宣传队当创作员期间,李迪写过很多对口词、快板书,我也深受感染。他的家国情怀从部队里生发,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成熟。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题材,李迪就像士兵坚守阵地一样,完成了最后一项任务”。
真挚情感让朴实的文字力透纸背
作家的激情与思索总是与时代的脉搏相呼应。要虔诚地“把心交给读者”,传达人民的心声。
对人民的真挚情感是一位作家与生俱来的品格,同时也是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中,对写作者自我品行的不断陶冶和修炼。铁凝说:“李迪没有使用多么新奇的文字技巧、排篇布局,只是写出他们的心,这些朴实的人物娓娓道来生活的故事,却让人感受到了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感受到中国的巨变和人民的伟力。”
“作家应该时时刻刻向百姓学习,关心他们的每一个细节。李迪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学生,是一个能为世上万千事物随时感动的人,他被采访的人物感动着,又用这些人的故事感动了读者。”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认为。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用“感情一堆、血肉一堆”来评价李迪的文字。李迪通过与采访对象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挖掘到采访对象内心深处的故事进行创作,这样的创作方式充满启迪意义。他字里行间饱含的炽热情感,赋予了文字直抵人心的力量。
作家的笔要始终为时代和人民而歌
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作品?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文字?回顾李迪的创作道路,他从虚构的小说文体转入报告文学创作,乃是李迪心中“让自己的笔与人和时代匹配”的使命感驱使使然。
“他曾经说过‘我就是一生一世都要为人民写作’,李迪与时代同频共振,他说我们遇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最好的时代,是报告文学作家之幸。”在中国报告文学协会常务副会长黄传会眼中,李迪身上有着报告文学作家的特质——爱国为民,“他不是正在采访,就是正在采访的路上”。
从早期的推理小说《傍晚敲门的女人》,到后来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警官王快乐》《听李迪讲中国警察的故事》《深圳警察故事》等作品,李迪对我国公安文学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很多人对公安文学感兴趣,但是并不都是在思考如何写好公安文学,其中也有一些人采访公安题材是出于猎奇的目的。而李迪不是,他的创作以非常鲜明、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基础,即使面对负面的东西,也是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深刻严谨地去挖掘人性、反思社会。”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张策说。李迪笔下的人物有血肉,他写出了小人物的情感、梦想、挣扎,他们遭遇过磨难,但都通过奋斗力量焕发出人性的光彩,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主人。
“今天我们要了解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山区的人民生活,还是可以从赵树理的小说里去翻看。他的小说是那个时期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但是这面镜子不是生硬的,而是力求成长性地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激情茁壮的现实,是作家对现实农村状况的真实反映,李迪接过了赵树理的精神衣钵。”在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眼中,李迪和赵树理一样,都是时代的说书人。“李迪让‘脱贫攻坚’变得亲切可感,他的故事写作似乎也在自觉地为作为故事讲述人的作家主体证明,他通过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成百上千个故事告诉我们,讲好身边的故事是多么重要。”
据了解,8月初,李迪遗作《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在生命尽头,李迪用温暖明亮的风格,情深意长的态度留下了最后一笔对时代的记录、对人民的讴歌。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31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