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唐朝最任性的考生,高考作文只写了三分之一,却成了千古名作

2020-07-14

常常有人将古代的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相提并论,同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同样是改变一生命运的转折点。

古代多少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金榜题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和其他朝代不一样,唐朝的科举考试,有一门是考查诗歌功底的,这就比较有意思了。

参加过高考的都知道,有些人平时不声不响,高考却突然一鸣惊人;也有些人平时成绩不错,到了高考却突然失常。

唐朝的科举考试中也常有这样的情况,像孟浩然、杜甫这些都是诗词界的大佬,随便拿出一首诗都是千古名作,可是这两人却屡屡在科举考试中受挫。

当然也有超常发挥的,例如“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他的《省试湘灵鼓瑟》是唐朝最经典的“试帖诗”,被誉为“神作”,尤其是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惊艳千年。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也是一首“试帖诗”,诗人很任性,原本按试题要求,是要写六韵十二句的长律,但是他只写了三分之一,也就是四句,便停笔不写了。

这首诗就是《终南望余雪》,作者是王维的好友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我们在今天的史书中很难看到祖咏的身影,只能通过一些诗歌来推断他的生平。

王维曾写过一首《赠祖三咏》“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可以看出祖咏一生颇不得志,但与王维却是交情匪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王维一样,他的诗歌多写山水隐逸之趣,而这首《终南望余雪》是他最经典的作品。

根据《唐诗纪事》记载,这首诗是他在考场上所写,当时的题目就是大概就是:以“终南望余雪”为题,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看后,略微思索,便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当时的考官看后要求他再写几句,但是他却以“意已尽”为由拒绝了,够任性吧。

然而就是这么个任性的考生,最后却高中进士了,而且这首诗歌还成了千古名作。

后世对它的评价甚高,清代学者王世祯在选评“咏雪三佳作”时,这首诗便是其中之一,足见其地位有多高了。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到底有多经典。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诗歌开头便紧扣一个“望”字,描绘了一幅秀丽的雪山图。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映入眼帘的是山北一片清丽的景色。

“秀”字用得最好,既概括了终南山之美,又引出下句。

终南山到底有多美?只见山上白雪皑皑,仿佛和天上的浮云融为一体。

一个“浮”字既写出了终南山的“高不可攀”,又给人一种流动的美感,一动一静间,终南山之美便如在目前。

虽然只有短短10字,却足见诗人之匠心独运。

“林表明霁色”,这一句写的是夕阳下的雪景,令人惊艳。

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染红了林梢,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

终南山距离长安足有三四十公里,平常即使是大晴天,远远望去,也是一片朦胧,更不用是阴天。

所以这里的“明”和“霁”就显得尤为突出,大概也只有雪后初晴,才能看到如此明丽的景色,就像贾岛在《望山》中所言“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城中增暮寒”,前三句都是从视觉上写雪后的终南山,而这一句则是从触觉方面来写。

众所周知,最冷的不是下雪时,而是初晴雪化之时,何况又是黄昏时分,自是又增添了几分寒意。

整首诗从“望之所见”写到“望后所感”,虽然只有20字,却也完完整整地描绘了一幅终南雪景图。

意已尽,继续再写下去也不过是画蛇添足罢了。

当然,祖咏是幸运的,一篇作文只写了三分之一,却依然高中进士,还成了千古名作。

若是放在今天,恐怕就是零分了。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