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杜甫很“清爽”的一首短诗,颠覆传统形象,短短28字流传1000余年

2020-07-13

文/顾无

【引觞漫谈】

杜甫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是他的第一身份,应该是“大儒”。

后人称他为“诗圣”,也是看透了他一生奉守儒家信条的作为。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是李白在前,这应该是唐代人的排序。唐代人没有特别的偏重哪个宗教或学派,儒道释都可以在当代和谐的存在着,所以杜甫的诗人地位并不是那么的突出。

然而到了宋代,宋代的人在李杜中毫无疑问的选择了杜甫,认为杜甫的成就高于李白。这并不是说宋人有什么评判文学的标准,而是时代背景变了,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

唐代自由浪漫过后,宋代对于儒家,对于正统的观念变得无比的强烈,将家国、伦理等等这些儒家观念奉为圭臬。所以他们不喜欢李白,他们觉得李白的诗“轻”,一辈子只是在追求自己的浪漫和享乐,很少能看出有家国情怀的沉重。

而杜甫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他们心中有家国情怀的诗人的首选。纵观杜甫的一生,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表现着一位儒者的自我要求,践行着自己“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典型儒家志向。

【临其诗境】

可惜,杜甫的一生并不顺利,先是因为奸相当权,在长安蹉跎了十年岁月,经历了“野无遗贤”的闹剧,始终没有混上一官半职。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布衣草鞋朝见天子,被他的诚心打动,赏了个左拾遗的官职。

好不容易有了平台,杜甫当然尽忠职守,上书言事,只是杜甫在做官上,好像也不怎么开窍,不久就因为一封上书得罪了权贵,开始了自己寄人篱下的漂泊生活。

后边的时间里,唯有一段成都草堂的日子称得上安定,杜甫的创作有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这三年的安定生活。

比如今天这一首,杜甫在窗前看到了黄鹂、白鹭,看到了山河安好,万物生机勃勃,于是欣然,即兴写下这首小诗。

【经典原文】

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条分缕析】

这首诗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景,应是杜甫凭窗远眺而得,写景兴味盎然,语言平实有趣,对仗亦工整,是小孩子诗词启蒙的上选,也是如今家喻户晓的名作。

第一句写动物,几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中叽叽喳喳,这是静景,黄鹂的叫声却又赋予了这片静景生机。这里的动还是不直观的,是听觉,下一句的白鹭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凸显着大自然的生气。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轻松又自然,诗人总是有一颗童心,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好,即使沉郁顿挫如杜甫,接触到这样美好的大自然,也会暂时忘却自己没有达成的理想,沉浸在自然当中吧,

第一句的对仗已然是经典,表面工整的同时,内里还有着动静的对比,听觉与视觉的对比,丰富了全诗的场景。

第二句写杜甫凭窗远眺看到的景象,就更是绝句对仗的典范了。

因为诗的背景是安史之乱的平定,杜甫又回到了自己安居的草堂中,这时的景色自然是也阳光的。小小的窗子框进了西山上千年不化的雪尖,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的万里船只。

第一句的千秋好理解,为什么要用万里来修饰船则是一个有争议的点。有人说是形容船多,排的队长;有人则从中读出了杜甫睹物思情,思念家乡的味道,“泊”字暗含着自己一直在漂泊的惆怅,万里则是成都与故乡的距离。

究竟如何,现在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顾无说】

我个人其实更倾向于万里只是单纯的形容词,没有什么特殊含义。思乡之情虽然也是一种解读,但似乎延展的太远了。

杜甫从长安离去以后,思念长安思念了一辈子,毕竟那里是天子所在,也是自己实现政治理想的地方。

这首诗里,看老杜这么开心,不如我们就认为他暂时地,彻底地放下了吧。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