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隐圣陶渊明:高士归隐背后的困苦与落寞
陶渊明晚期的作品,风格独特,思想直白与早期的作品透露出的宁静,恬淡截然不同。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不一样的陶渊明。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在己何怨天,离忧悽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
汉代乐府《相和歌》中有《楚调曲》,《楚调曲》中有《怨诗》一题。这里就是陶渊明仿照那种形式写给自己朋友的一首诗。面对着朋友一诉心中的苦与闷,向朋友诉说自己的半生遭遇。
晋安帝义熙十四年,陶渊明的知己好友庞尊和邓治中在出公差的途中,折道看望闲居在家的陶渊明。三人多日不见,因此询问好友的生活慨况。这首诗就是诗人回答好友的询问而作。
诗人说,从刚刚成人的时候起,就一心一眼的想着做好事,弯下身子,卑躬屈膝的努力讨好,可是到如今自己地遭遇又是如何呢?哎,弱冠(二十岁),世道乱离,纷争四起,苻坚南侵;始室(三十岁)时,又遭遇家门不幸,糟糠之妻撒手而去。再以后就是气候反常,天灾不断,先是荒,旱不断,螟蝗丛生;接着又是狂风暴雨,以至于庄稼也颗粒无收,家中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这一系列的灾祸,也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绝境当中。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吧。都说善恶终有报,也不知这天道鬼神何时显灵。
他的苦,他的愁,无处可以排解,妻子的突然辞世,所有的积蓄也在大火之中化为灰烬,唯有酒与他相伴。他说:“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敞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回想诗人归田的初期,那时他的家庭尽管不是很富,但至少还保持着一个小康的局面。可是如今呢?
晚年他悲惨的生活,已经到了挨饿受冻,无法维持的境地。他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以至冻得“造夕思鸡鸣”,夜里盼着快点天亮,盼着打鸣的公鸡早点啼叫;因为饿,所以“及晨愿乌迁”,在早晨就又盼望着太阳下山夜幕降临。因为诗人觉得,躺着可以不必消耗太多,肚子也就饿的轻一些,这日子是多么的难熬,岁月是多么的难以忍受!
怨天怨地怨自己,圣贤总是教导我们要立功,立德,要名垂青史,可是,这些就如同过眼云烟消失殆尽。老天其实也不算薄待我,至少我还有你们这些像子期一样的知己好友,因而我感到自豪与欣慰。
诗人这满腹的牢骚,心中无尽的愤懑,唯有对着好友才能尽情地一吐为快。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他说,什么鬼神,什么天道,不过是骗人的玩意儿。情绪是如此的激烈,以至于在《饮酒》诗里说:“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还记得他曾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他还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曾经的陶渊明是乐天知命,悠然南山下的乐天派。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可是如今呢?在饥寒交迫之际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行走到邻居家讨食的境地。一代文豪却落得个讨食的地步,这是何等的悲凉与愁苦?屈原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喟然长叹,陶渊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诗人随波逐流,或许境况就不会让人心生怜悯与遗憾了。
穷与苦是姐妹,越穷就会越苦。矛盾也会越来越多,情绪也会跟着暴烈起来。所谓的“贫贱夫妻百事哀”,诗人也只能是“诗书藏座下,日昃不遑研”了。其实这也是诗人真情的流露,有乐说乐,有苦说苦,心里委屈,满腹牢骚不平也不掩饰的真性情。==
如今大家生活在快节奏的生活里,都不约而同的向往着那种归田园式的慢生活,一座充满诗意的院子,三五好友,相约,闻香,食茶,相互温暖。田园诗一般的生活,只存在于电视剧里,或者综艺节目里,又或者是富豪圈里。大部分人都还在为解决温饱而努力着,朝九晚五,忙忙碌碌,两头不见天的日子,才是我们普通人的正常生活。那些美好,诗一般的日子或许只是现代人内心的一种美好向往而已。
转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