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惯贾平凹《五魁》《废都》的女人味,读不懂《红楼梦》真与假
贾平凹《五魁》《废都》,曹雪芹《红楼梦》这3本书都是纯文学类的。之所以放在一起说,因为《废都》的人物有很多《红楼梦》的影子,《五魁》人物本性描写又与《废都》相似。
聊读书的感受
关于看不惯这个词,我理解为:它本意中带点情绪,注重一种读书感受。
读不懂好一些,是一种人物内心主动、真诚的反射。
列举看不惯与读不懂这两个词来描述我对纯文学读物的感受,其实是想表现阅读中读与思交替的过程,即不断变换的思维角度与深浅调节的探知。
现在的我对于贾平凹的《五魁》与《废都》中女人美艳多情的描写是特别赞赏的,对这贾平凹这两本书混乱、多变的特征描写感受至深。是从看不惯到看得惯,再到爱上它们。
而对于《红楼梦》的看不懂,起初是无法严丝合缝的与作者同一个角度想象,没有相同的时间搭配空间的感受,所以才会一直存在读不懂的状态。但我觉得这种不懂并不是懒惰,而是在存在于一种认知的痛苦中,既然痛苦就一直会想办法摆脱这种痛苦,越读不懂越要去从不同角度尝试读懂解决痛苦,反而使得自己成长起来了。
反对阐释的阅读更注重感受与体验
苏珊·桑塔格提出了反对阐释的读书方式:不要刻意去阅读一本书的主观说明与演绎,而主观去感受读书的过程,更直接体验我们自己想要的东西。
初读贾平凹的《废都》都会当成性读物,这是我们读这本书的兴趣,而脱离这种冲动的感受去读,反而会让我们误解这本书。正因为我们读到人物的性感、爱慕、情仇,才能体会到时代变迁的冲击。抓住作家、画家、书法家、艺术家这四大名人虚虚实实的人脉关系。
当个人在阅读《废都》过程中不免会有抒情的时候,此时能在书中找到带有讽刺意味总结诗句正是我们与作者对话的最好方式。这样就能被带入到作者的思维角度中,我们面对文本的个人感受正是吸引我们去消化作者总结个人经验,即文学作品思考的力量。
读贾平凹的《五魁》同样是这样,我们会从被美艳多情女人味吸引开始阅读,用有色眼镜看待一个具有个性女人的环境,从当地风俗“背媳妇”的事件开始,我们就会跟着文字的体验持续冲动,然后再以个人价值观感受好人坏人的真实,最后在面对文字中体会与感慨:书里很多人原来也是和我一样,会这样或者那样想。
无论是《废都》还是《五魁》最终所感受的女人味都会变成对人情的思考,这就是看不惯的效应,只有从建立真实的感受,才能把个人经验关联到书本的“生活”中去体会作者的全局观。
真正隐秘之物,乃是可见之物
开始我们说:读不懂是一种诚实的“告白”,是要继续下功夫追求一本好书的美艳之处,欣赏与辨别它。如果读不懂就不再读,我们也会产生被拒绝“失恋”感。对于难懂的读物需要大声说出来:读不懂,而憋在心里的读不懂只会望而却步。
我与这本书是否能够“在一起”,取决于我的内心美,而不是做表面文章。所以需要去发掘对方与自己的内心隐秘吸引之处。
《红楼梦》铺垫很多故事写一句话,用细节可以营造一种感受,再加入对比、玄幻、个性创新几种人物结构。就是为了如创造一首老歌一样,听(读)到就会跟着闭眼感受文字魅力,时而流泪,时而兴奋。
在《红楼梦》的阅读中,读不懂的“告白”要向着读得懂的目标前进,需要看透《红楼梦》中“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真正隐秘在角落的东西可能就是作者强调的虚无。因为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不同价值观的人,不同贫富差距的人,不同性别、年龄、身高、胖瘦的人。
这些不同让我们感觉异常敏感,迫不及待去找到与自己一样的或者想要深入了解的人去读,就在我们跟着感觉去读《红楼梦》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作者强调的细节,越是深入描述的地方就要要进行对比的分析,甚至反向的思考,褒义的要想到贬义,贬义的要想到褒义的意思。这样才是我们寻求文学的可见之物,找到《红楼梦》启示我们人生思考的创新精神,唯美主义追求,耐得住寂寞去守住“性情”。
无为而无不为
读书的过程也是寻找《老子》中讲到的为还是不为的思考。
我想只有顺应自然去阅读,才会经历从看不惯到看得惯的过程,才能找到从承认自己读不懂到寻找能让自己读懂的感受。
转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