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那么多落第诗,写得最好的,还要数无名氏这首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唐代:佚名《杂诗·旧山虽在不关身》
唐朝开科取士,科举考试于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举行,天下考生便于那时汇集长安,参加考试。科举考试每年录取的人数非常有限,大多数人则名落孙山。录取者谓之及第、登科、登第、擢第等等;应试未中则叫落第、下第。每次考试,则都不免几家欢乐几家愁。唐人有事没事都爱写几首诗,故有欢喜不尽的登科诗,如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有的悲伤失意的落第诗,前文所选无名氏《杂诗·旧山虽在不关身》便是。
这首诗作者不知为谁,然而诗中表达落第之后失落、愁苦,以及羞惭的情绪,搁在每个落第考生的身上都适当。没有考中进士,本身已是一件伤心事,然而还要面对落第后所面临的后果。
肩负众多人的希望,大老远来到长安参加考试,期盼着一举得中,光耀门楣。一见榜上无名,顿时灰心丧气,如霜打的茄子,没了生意。自己考试不中还是小事,所艰难面对的则是辜负了师、友、家人殷切的期望。
一个人失魂落魄,徘徊在长安街头。虽是春天,也察觉不到春天。只沉浸在自己的落寞愁苦之中,无颜归去见江东父老,徒自逗留又非长久之计。一时迷惘自失,不知所归。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落第后,一想到家,便如芒刺在背,害怕回去,不敢面对。姑且在长安能多留一天,就多留一天,等心里略平复些,再思归计。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长安正值春天,而我却没心看一眼。逗留得久了,开始思念家乡。我最想念的则是家中的那株梨花,旁边有一弯溪水,在明月之下非常的美。我独自在长安逗留,今春恐怕要错过了。我不在,梨花也应寂寞。辜负的不但是家人,连梨花都辜负了。
这首不知作者,又无题的诗,能流传千年,必然有非常之处。其一,感情真挚,发自肺腑,能打动人心,使天下落第考生产生共鸣。其二,用语之妙,构思之巧,用“一树梨花一溪月”代表家乡,既道出家乡之美,又与自己独自一人凄凉地流落长安,形成鲜明对比,使其内心犹豫悲伤之情更为突出。唐代落第的诗成千上万,写愁情皆不能出这首诗的范围。
下面附五首唐代落第诗,与这首诗比较,更能突显其妙处。
01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唐代:常建《落第长安》
02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唐代:罗邺《落第东归》
03
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叹柳条新。
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唐代:豆卢复《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
04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唐代:温宪《题崇庆寺壁》
05
落第春相困,无心惜落花。
荆山归不得,归得亦无家。
——唐代:郑谷《闷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