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卧看牵牛织女星”:古人是怎样绘制星图的?

2020-06-24

秋天的夜晚,空气柔和沉静,清澈无尘。时有虫儿鸣唱、流萤飞舞。仰望天空,群星点缀,熠熠闪光。面对此情此景,人们心旷神怡,往往情不自禁地低吟起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秋夕》诗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拍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也许,它还会使人们联想起我国古老而美丽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牵牛星和织女星真的在七夕相会吗?上海嘉定县西面的百河,真的是那可恨的王母不让牛郎追赶上织女,因而拔下发簪划地成河的吗?这个神话传说是那样的绘声绘色,使人们的脑海里不禁泛起这样的想法。

然而,美丽的神话毕竟不能代替科学。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甫早就唱道:“牵牛出西河,织女处其东。万古亘相望,七夕谁见同?…”。虽然如此,起源于几千年前古老的民间传说,依然代代相传,引人入胜。多少骚人墨客为它吟咏,对牛郎织女的不幸命运寄予无限的同情。

在山东肥城汉代武梁祠画像石上也刻着织女星座,一侧画着织女和织机,中间刻着太阳,太阳面上刻有象征性的乌鸦。在两千年前的汉代画像石或画像砖上,这类星像图是相当多的。

一、星图的产生

星图是人们认识星空的记录。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尊上就画有太阳纹、月亮纹和星象图案。到殷商奴隶社会中,已经有刻在甲骨片上了。战国时代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毫无疑问,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中期已经有了天文学家使用的星图。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著名的天文星占家相当多,关于恒星观测,已逐渐形成了甘德、石申夫和巫咸三家学派。他们都有所记述,绘有星图,只是不大完整而已。

史籍记载着,秦始皇陵墓的墓室顶部绘有天文星象。目前,始皇陵的挖掘工作尚未进行,它的真实情况如何,要待将来才会见分晓。

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九十二年)贾達在论历法时曾讲过:“星图有规法,日月实从黄道。”东汉末年蔡邕作的《月令章句》更提到北极附近四季不隐的星是绘在“官图”上赤小圈内的。他记述汉代的官图上,不但有红色的恒显圈,还有恒隐圈和黄、赤道。所以早在公元初年前后,随着恒星命名计数的系统化,我国的星图业已规范化了。

可惜,汉代的星图一幅也没有能够保留下来。大约在吴末晋初的三世纪后期,太史令陈卓曾将古时遗留下来的甘、石、巫咸三家星官,整理汇总了一份恒星名单,绘制了一幅星图。它的内容包含了283个星座,1464颗星。其中,北极四周恒显圈内的星,按封建王朝的习惯,自《淮南子》与《史记》开始叫做紫宫,后来习称为紫微垣。在赤道带附近的星中官和外官两部分。关于二十八宿及其附座共182颗星,单独分列,作为石氏星。其余255个星座1282星,则分属三家。我国的恒星统计,早期便依此定了型。283官1464星的数字一直沿用到明朝末年。

为什么古代又将星座称为星官呢?本来星空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之中熟悉起来的,起的名字自然与生产和生活有关。如牵牛、织女、箕、斗、弧矢、天狼等。自从进入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取天文学来为他们自已服务,北斗七星变成了帝王乘坐的车子,织女也成了天帝的孙女,星空成了天帝的王国。三卿、九公、上相、次相、上将、次将都成了星名。星座之称为星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产物。

二、一场浩劫

1907年一个风沙漫的日子,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古道上走着一个异样打扮的人。他的装束同他的身影显得有点不相称,高耸的鼻子,突出的额骨,毡帽下边露出了一缕黄发,一对浅碧色的眼球子不时露出不安的神色。他急匆匆地赶路,周围的景色似乎没有什么能引起他的注意。

几天之后,在鸣沙山下的敦煌莫高窟里,这个人同一个姓王的道士见了面,他们经过了一番密谈,看来事情进行得还算顺当,双方的脸上都露出了喜色。

一群骆驼夹杂着毛驴的队伍沿着这条故道走回来了。牲口的背上驮着密密捆绑着的箱子,走在最前头的就是那个外国人。他是谁?这一驮驮的箱子里是些什么东西?

第一个问号现在可以明确的回答,他就是英国以盗窃我国珍贵文物而出了名的斯坦因。这第二个问号至今还回答不清楚,因为他到底从我国西北地区的文物宝库中盗走了多少珍藏品?这些珍贵文物的内容又是什么?虽然现在看到一个目录清单,但其中内容至今尚没有能全部了解。只知道据当时人估计,盗走的文物有几百箱约九千种以上。

这无数还未能弄清楚的被窃文物中有一件是本文的内容所要说的。就是原藏于敦煌莫高窟中的唐代星图卷子。该卷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斯坦因编号MS3326。

这幅唐代抄绘的星图,内容相当丰富,文字部份采取了《礼记》和《汉书》中的材料。图形部分按古代十二次的顺序,从十二月份开始,连续分绘成沿赤道上下的十二幅星图,最后是紫微垣图。图上绘有1367颗星。这星图,从各方面来判断,大致是七世纪初的钞本,它的星座组织无疑地当是依据陈卓汇总的甘、石、巫咸三家星。所以这是世界上现存星图中最古老的一份是我国古代星图的代表作之一。

从这幅星图中,可以看到我国从战国时代起,经过汉张衡、晋陈卓、刘宋钱乐之及北周入隋的庾季才到唐代,有着绘制我国传统星图的悠久历史。

三、古图新姿

在我国古星图的发展过程中,横图的出现是一件革命性的事件。上述被窃的敦煌卷子星图是横图和圆图的结合形式。而横图的出现是在隋代。《隋书・经藉志》载“《天文横图》一卷,高文洪撰”,这是首次有关横图的记载。至于圆图的出现则是更早的事。

汉代以前曾流行一种盖天之说,盖天说论者把所见的全天星星画在一张圆形图上,称为盖图,这就是圆形全天星图的鼻祖。这种圆形星图有一个根本性的缺点,就是赤道以南越接近圈的星在图上的位置失真越大。

人们为了改正这种毛病,创造了横图。横图出现之后,赤道带附近的星被投影在长方形的图上,比图准确,但是又产生另一个缺点,就是天球的概念被冲淡了,人们拿到的是一张长方形的星图,而星空是像个球一样包围着人们,明显的矛盾促使人们另想办法。

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了,既要描述球形天球上的星星,又只能绘在平面的图上,平面和球体的矛盾想什么办法才能完满的表现出来呢?前人的办法有值得吸取的优点:圆形盖天式星图的极方位投影可以给人以天球的概念,分段描绘的矩形式星图可以较好地表达赤道附近的天区,这两种优点的结合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于是,新的办法终于被人们想到了,北宋元祐八年(1095年)苏颂在制作水运仪象台时撰写了《新仪象法要》一书,其中有两套新的星图,表现出两种新的形式:其一以北极为心,北极附近恒显圈内的星画成一幅圆图,赤道南北的星画成横图二幅,这样就完整地表达了全天星空;同时还画了另一套星图二幅,以赤道为界,分别以南北极为心画出圆图,两半个天球表现在二幅圆图上。这可算是一个新创造。而且,南极附近恒隐圈之内的星在北宋首都开封看不到,图上是一圈空白,留待以后去填补,这也是完全正确的。

四、黄裳献图

1913年在法国首都巴黎出版了两卷本《东亚随笔》。这本专门介绍中国知识的书向西方世界转达了许多东方的古代文明。作者在书中写了一节“1193年中国一个皇子的教育”,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了我国古代的一份《天文图》,这份图就是树立于苏州文庙的石刻天文图。

这是一块高达2米多的大型石碑,上部刻着圆形天文图,下部刻有两千多字的说明文字。天文图上刻有1434颗星,是古代圆形盖图的式样。北天极在图的中央,以它为圆心共有三个同心圆,第一个圆代表北纬三十五度地方的恒显圈,这个纬度大致和北宋的首都开封府相当,第二个圆代表天赤道,最外一个圆是该地的恒隐圈界线,圈外的星就看不到了。图中还有一个与赤道相交的圆,这代表黄道,是太阳的视运动轨道。在内圈和外圈之间画了二十八条放射状的经线,间隔大小不等,就是通过二十八宿距星的宿度线。这个体系是我国星图的老传统。

苏州石刻天文图经过这位法国人的介绍,引起了世界上很多人的重视,研究这份古星图的人渐渐多起来,陆续发表了许多文章。这份星图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全天石刻星图。把它刻到石碑上是南宋1247年的事,而星图上反映的观测时代则要早到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这份星图的作者是一位四川籍学者,名叫黄裳。他从小在四川读书,了解各种典籍,也学了一点天文知识,南宋光宗时(1190~1194在位)曾任太学博士,可算是个高级知识分子。光宗为了教育他的儿子嘉王赵扩,给他盖了专门的宫殿,又为他找教师。黄裳被光宗选中,成为这位皇太子的师傅。

黄裳给这位皇太子讲了许多经典古籍,还介绍天文、地理等知识,这份星图就是黄裳为了教育这位皇太子而画的八幅图之一。史籍记载,黄裳作天文、地理等八图献给嘉王。后来永嘉人王致远把天文图刻在石碑上,保存在苏州文庙中,为保护这一重点文物,现移存苏州市博物馆。

苏州石刻天文图在当时就曾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不久以后有位著名的学者王应麟编了一部书叫《玉海》,其中就专门著录了“黄裳天文图”。二百多年以后,人们怕这份石刻星图年久磨灭,又重新翻刻了一块,现存于江苏常熟县,这就是现在的常熟石刻天文图。

五、天妃宫星图

在我国沿海的许多城镇上,历代相传设有天后宫或天妃宫。渔民和航海人员祈求天妃保佑航海安全顺利。传说这位天妃原是福建省莆田一个姓林的人家的第五个女儿,降生时有祥光异香,长大后能乘一张芦席渡海,乘云彩仙游于岛屿之间,升化以后常身穿红袍在海上飞腾,海上船只遇难,每每显圣救护。宋、元、明各朝以来,有关她的传说流传沿海,渔人之家赞不绝口,遂成为天后或天妃,各地天后官(天妃宫)之设渐成风气。

解放初期,在莆田涵江镇的天妃官里发现了大型彩画卷轴一件,是一幅全天星图,残长150厘米,宽90厘米,中央绘星图,上下为文字说明。图上的星官,仿照我国传统的三垣、二十八宿为主的画面,经初步核对统计,全图共画有二百八十多个星官,约一千四百余颗星。其中北斗七星和廿八宿主座特别用红色突出,其余的都画成黑圈白点。各星大小不同,表示星星的视亮度。

这幅星图基本上继承了我国传统星图的画法,和苏州石刻星图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此图绘制于明末清初,也出现了西方传教士来华后所画星图的某些特点,如画出红标尺,用大小表示星等,用带毛的星来表示“气”等等。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更能体现这一交流的有明末徐光启等人绘制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形式同上述苏颂在《新仪象法要》一书中画的相似,以赤道为界,分天球为南北两半,两幅圆形星图表达了全天星空。这一次,徐光启等人将南极附近的星星填补起来了,在我国历代星图上,画有南极附近的星星这还是第一次。

在这一幅星图上还第一次向中国天文界介绍了黄极的概念,在图上离南北天极二十三度多的地方有南北黄极,黄经线从这里出发放射状地画在图上,从此建立了正确的黄道坐标系。徐光启星图还增画了许多中国传统星图上没有的星,并进行了实测,图上标明了那些是新增的星。我国古代星图长期保持283官1464星的老传统至此才被突破。徐光启星图在我国星图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清代以后,我国绘制的星图数量很多,星数也大为增加,别看那满天星斗似乎像一盘散沙,古人早就将它们分组、编排,甚至描绘了它们的位置。手拿星图仰视星空,不仅那牛郎织女、弧矢天狼,而且所有可见的星星尽收眼底、一望无遗。如果有人想认识星星,古代星图在今天还是照样可以帮助你,成为你认星的向导。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