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气象先生”宋英杰:夏至等风来,南风之薰可解忧

2020-06-22

【环球网文化记者 张嘉玉】和风吹绿野,梅雨洒芳田......6月21日,夏至节气到来。环球文化频道邀请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主持人、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宋英杰,以科学的理性与文化的感性来解读夏至节气里古人对于气象的探索与灵感.:“夏至节气具有高度的共性,很多文明古国也都早早就发现这样特别的一天,莎士比亚经典《仲夏夜之梦》其实跟我们的夏至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书是故宫给我的“命题作文”

“颜值高”才能入选夏至三候

环球网文化频道:您的新书《故宫知时节》受到大众的关注,是怎样的契机开始这本书的撰写?

宋英杰:其实是故宫在筹备《故宫日历》时,偶然发现了馆藏的《月令图》册,让我来解读这72幅图,给我出的“命题作文”是:用科学和文化两个维度来逐条解读七十二候。很幸运的是,古人用图解的方式来描述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物候现象,直观浅显,索象于图,索理于书。而不幸的是,各地气候和物候状况不可能由一个严格的标准来统一,所以月令七十二候,不像二十四节气具有高度的科学逻辑,很大程度上接近一种时间美学,总结出颜值高、更常见、有规律的标志性物候现象。

环球网文化频道:在书中,您对夏至的物候有哪些解读?

宋英杰:人们常常期待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答案”,但其实各地的物候是丰富多样的,有强烈的区域差异。传统意义上的夏至三候,初候鹿角解,鹿角开始脱落;二候蝉始鸣,蝉开始在树上鸣叫;三候半夏生,草药半夏开始生长,也隐喻夏至时节天文意义上的夏天已经过半。

环球网文化频道:在解读夏至物候的书写过程,您有哪些新的感悟?

宋英杰:与以往兴之所至的书写习惯不同,《故宫知节气》要逐条解读七十二候,要求书写更为严谨。比如夏至三候“半夏生”,生长的是哪部分?跟大量朋友切磋这个问题,大家都迟疑了,也翻阅了大量的书,实地去看,原来是“半夏生”指的是块茎。在书中我也解读,半夏从汉代开始就被人们作为药材入药,大家更在意的是块茎的生长,在盛夏时节就可以采摘了。

夏至代表极致与共性

莎翁“仲夏夜”与夏至异曲同工

环球网文化频道:夏至节气有哪些特点和意义?

宋英杰:夏至节气从天文的层面来说,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春分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代表的是一种均衡。而夏至和冬至这类节气代表的是一种极致。理论状态下,夏至时我们从太阳所获取的热量值达到最盛。夏至节气具有高度的共性,很多文明古国也都早早就发现这样特别的一天,莎士比亚经典《仲夏夜之梦》其实跟我们的夏至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环球网文化频道:24个节气数量众多,既有个性又有共性,都有哪些不同的“武林门派”?

宋英杰:在二十四节气家族当中,虽然大家都叫“节气”,但似乎又可以分为“五大门派”:第一类是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天文类节气,提取高度共性,没有太多个性可言。第二类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季节类节气。第三类是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描述冷暖的节气。第四类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表征水汽状态的节气。第五类是物候类节气,包括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类节气与天文类节气截然不同,具有高度本地化、地域性的特点。

夏至古人捕捉风的动向

诗词中有古人的“天气图鉴”

环球网:古人如何观测二十四节气?

宋英杰:在唐代,古代就有专门监测天文气象的太史局,经历宋代的天文院和太史局、明代司天监,清代时,钦天监是中国古代官方最高层级的天文气象科学业务管理机构。钦天监在各个节气日的时候都会进行风向观测。在夏至,钦天监会观测当时的风向是不是正南风。

中国古人渴望雨,但在天气观测时捕捉的却是风的动向,这与中国的季风气候息息相关,风是气候因果链条上起始的因素,古人很早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风调”才会“雨顺”。先秦《南风歌》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夏至如果南风来,我们就没有忧愁,南风如果按时来,我们就“发财”了。那时人们就已经很浅显地知道,这时正常的风向对我们一年的生活是多么重要。

环球网文化频道:有哪些古人笔下的诗词记录了夏至时节?

宋英杰:分享与我专业相关、解读天气的两首诗词。唐代元稹在每个节气都会写一首诗,夏至节气有诗《夏至五月中》,“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这个时节,多雨夹杂着电闪雷鸣,高天流云间有彩虹映照,短短十个字,特别能代表夏至时节北方的天气特色。而唐太宗李世民《咏雨》中,“和风吹绿野,梅雨洒芳田”,刻画了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至的梅雨时节。两句诗词,一南一北,成为总结夏至天气现象的点睛之笔。

环球网:您如何做到解读二十四节气既有科学的理性,又具备文化的感性?

宋英杰:节气是一个文化体系,经过不断地众筹逐渐丰富,但是它之所以能够被大家所青睐、广泛应用,那是因为有科学的内涵在其中。二十四节气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中我国唯一知识和实践类的“非遗”项目。我希望二十四节气充盈着科学的雨露,洋溢着文化的馨香,它既在我们的居家日常,也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