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材为何深受玉雕师喜爱?
在中国文明历史的进程中,各种文化派别层出不穷,百家争鸣,同时,文化间相互融合又相互渗透。其中,玉与佛的结合,可谓是相得益彰。从传统玉器中的观音、佛摆件、小而精的佛挂件和手把件,都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和佛教题材在时间的洪流中已经成为玉器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主题。
佛造像,属宗教范围,玉雕造像作为造像中的一类,因宗教而生,随着宗教、人们的信仰,被一尊尊地塑造、供奉,化身为信仰的具现,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景。当一块璞玉被玉雕师雕琢成佛像以后,便有了脱胎换骨的魅力,除了拥有佛的外观,更具有佛性,让人观之能够体悟到佛的智慧与了悟,这便是玉与佛最美妙的结合。
放眼当今的玉雕市场,佛题材玉件数不胜数,但是真正具有佛性和美感的作品却少之又少,这是为何呢?因为佛题材雕琢并非易事。一件真正能够让人感悟平静与安宁的佛造像,一定是出自玉雕师之手的。好的玉雕师在雕琢观音时,除了外貌符合人体比例以外,更多的是在神态上下功夫。
佛像更具有原创性的意味。而这原创的意义是玉雕师沉淀几十年的审美水平的体现,兢兢业业精于技艺的升华,更是玉雕师赋予造像具足的神气,卷入生命的旋风;是玉雕师对灵魂的捕捉,一个眼神,一个嘴角的浅笑,都是由内透出的鲜活证据。可以说,正是在玉雕师的灵感迸发间,赋予了玉雕艺术的温度,赋予了佛造像不朽的庄严。
《佛说造像度量经》中曾说到:“尺度不准,正神便不住其中。”有时候,“优美”的解读更倾向于一种感觉——“准”、“正”、”美“的感觉。
中国的艺术历来注重写神,传神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要求。佛造像如果只具其形,不得其神,则缺少了佛造像中最重要的佛性美。时代在变,人们的佛像审美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技艺精湛的玉雕师在创作中,以现代人的艺术审美为标准,借玉石进行雕刻创作且追求精致、雅澹的趣味和风尚。既而通法力又有人性的佛造像题材显得更适合当代个性化作品的发展。
玉雕师通过对玉石一刀又一刀的雕琢,传达了某些宗教的处世哲学,就像众多的传统技艺一样,它不仅仅只是一门手艺,往往还凝结着手艺人坚守的精神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