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咋翻译?20个中英文对照词了解传统文化
近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第二批术语对外发布,对“止戈为武”“自强不息”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作出了简明的中文释义和英文翻译。今天,“微言教育”继续向大家亮出这些词语,我们一起学习吧。
【英译】Five Classics
【释义】《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先秦时期有“六经”之说,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因《乐》已亡佚(一说无文字),故汉代多称“五经”。从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起,“五经”之学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的根本。从内容上来说,“五经”各有所偏重,如《诗》言志、《书》言事等,因其不同而互补,故构成一个整体。历代儒者通过对文本的不断解释,为这些经典赋予了丰富的意义。“五经”之学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秩序与价值的根本理解,是道的集中体现。
【英译】Carefree
【释义】人的心灵的一种自由、无待的状态。最初由庄子提出并以之名篇。庄子认为,人的心灵可以超越于形体无法逃避、无可奈何的境遇之上,消除对于物的依赖,进而达到心灵的自由、无碍。西晋郭象重新解释了“逍遥”之义,认为有待之物能够安于各自的性分即达到了“逍遥”。
【英译】Petty Man
【释义】“小人”最初用以表明人的社会身份与地位,通常指被统治者或地位低下之人。后世又以人的德行高下来界定“小人”。德行卑下者被称作“小人”(与“君子”相对),“小人”只关注和追逐个人的权力或利益,为了获取私利不惜违背道义,缺乏对“道”的理解与尊重。
【英译】Xingji (Association and InnerSustenance)
【释义】运用比兴、寄托等艺术手法,使诗歌情感蕴藉、内涵深厚、寄托感慨。由初唐时代的陈子昂首次提出。“兴”是由外物触发而兴发情感,“寄”是寄托某种寓意。兴寄最初是指诗人的感兴要有寓意,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后来引申为诗歌要有赞美或讽刺的寓意。兴寄这一术语继承了先秦时代感物起兴的诗歌传统,强调诗歌的感兴之中要有深沉的寄托,是比兴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于盛唐诗歌摆脱齐梁时代诗歌追求华彩而摒弃寄托的创作态度、推动唐诗健康发展有很大作用。
【英译】Xingqu (Charm)
【释义】“兴”中所蕴含的趣或者是“兴”发时心物交会所产生的趣(情趣、意趣等)。是诗歌中所蕴含的、读者通过欣赏而获得的特定的审美趣味。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倡导诗歌的感染力,反对直接说理,主张让读者在品读和感悟中得到愉悦和满足。这一术语后来成为评价诗歌的重要标准,明清诗学也受到积极影响。
【英译】What Is Above Form / TheMetaphysical
【释义】无形或未成形质,一般以此指称有形事物的依据。“形而上”这一术语出自《周易 系辞上》,与“形而下”相对而言。“形”指形体,“形而上”是指在形体出现之前,也即无形者。此无形者被称为“道”。
【英译】What Is Under Form / ThePhysical
【释义】有形或已成形质,一般指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形而下”这一术语出自《周易 系辞上》,与“形而上”相对而言。“形”指形体,“形而下”指在形体出现之后,也即有形者。此有形者被称为“器”。“形而下”的存在以“形而上”为依据。
【英译】Open-mindedness, Concentration,and Tranquility
【释义】荀子所提出的一种用以把握日用伦常之道的心灵状态。荀子认为,需要通过心的作用才能知“道”。但人心时常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只有进入“虚壹而静”的状态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虚”是不使已收藏在心中的知识妨碍将要接受的东西。“壹”是使同时兼得的知识类目分明,彼此无碍。“静”是不以虚妄而混乱的知识妨碍正常的心灵活动。
【英译】Learn
【释义】学习,儒家认为它是成就道德生命的一种修养和教化方式。一般意义上的“学”主要指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儒家所言之“学”则更多指向道德品性的养成。个人通过后天对经典和礼法的学习以及对圣贤的效法,不断培养、完善自身的德性,以成就理想的人格。道家则反对“学”,如老子主张“绝学无忧”,认为“学”会带来内心不必要的忧虑,乃至破坏人的自然状态。
【英译】Nurturing the People
【释义】养育人民,包括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和对人民进行教育。《尚书 大禹谟》将其作为“善政”(良好政治)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治国者必须治理、协调好“六府三事”。“六府”是指金、木、水、火、土、谷,即人民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料;“三事”是指“正德”(端正人民品德)、“利用”(使物质资料为百姓所用)、“厚生”(使人民生活充裕)。这是一种以民为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兼顾并举的治国理念。
【英译】Art
【释义】原指儒家六艺及各种方术,后引申指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儒家的“六艺”指诗、书、礼、乐、射、御等六种用以培养君子人格的教育内容,包括后世意义上的艺术;有时也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庄子则强调技与艺相通,是一种体悟道的融身心为一体的创作活动。儒家、道家与佛教关于艺术的思想,是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与方法。中国艺术追求艺术与人生的统一、感知与体验的结合、技艺与人格的融会等,以意境为旨归。近代西方艺术学传入中国后,艺术成为人类主观精神与物态化作品相结合的技艺与创作,成为专门的学科,涵盖各类艺术。现在的艺术概念是传统艺术内涵与现代西方艺术学的有机融合。
【英译】Aesthetic Conception
【释义】指文艺作品所描绘的景象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高度融合而形成的审美境界。“境”本指疆界、边界,汉末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认为现实世界皆为空幻,唯有心灵感知才是真实的存在,“境”被认为是人的心灵感知所能达到的界域。作为文艺术语,“境”有多重含义。“意境”由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提出,侧重指文艺作品中主观感知到的物象与精神蕴涵相统一所达到的审美高度,其特点是“取意造境”“思与境偕”。相对于“意象”,“意境”更突出文艺作品的精神蕴涵与美感的高级形态,它拓展了作品情与景、虚与实、心与物等概念的应用,提升了文艺作品及审美活动的层次。后经过历代丰富发展,“意境”成为评价文艺作品水准的重要概念,是历代经典作品层累的结果,也是优秀文艺作品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意境”这一术语也是外来思想文化与中华本土思想融合的典范。
【英译】Inspirational Appreciation
【释义】“兴”中所蕴含的意或者“兴”发时心物交会所产生的意(意义、趣味等)。是作者通过对景物感受到某种意趣、意味等之后直接创作出富有一定含义的艺术形象。这一术语主张作者将思想情感自然而然地融入对于描写对象的感受之中,并通过艺术形象和审美情趣传达出来,从而激发读者的联想,产生更丰富的领悟。
【英译】Universe / Cosmos
【释义】本义指屋檐和栋梁,引申指空间和时间,及由无限空间和无限时间所构成的世界整体。“宇”指天地四方,也即是包括上、下、东、西、南、北的整个空间;“宙”指往古来今,也即是包括过去和未来的整个时间。“宇宙”在空间上可以无限扩展,在时间上可以无限延续。中国哲学以“宇宙论”指称探讨世界本体及世界发生发展进程的学问。
【英译】Yuan (Origin)
【释义】事物发生的端始。“元”在天地万物之先,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都始于“元”。“元”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汉代的人将“元”理解为“元气”,也即是产生和构成万物的某种原始物质材料。《周易 彖上》以“乾元”“坤元”作为万物生成的端始。《春秋》纪年以“元年”为“第一年”。“元年”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是万物终始交替的法则在人事上的一种体现。
【英译】Decree and Governance / Politics
【释义】主要有两种用法:其一,指治理国家所施行的一切措施。“政”指统治者规定的法令、制度、秩序;“治”指对百姓的管理、治理,是“政”的具体实施。其二,指国家治理达到稳定良好的状态,即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近代以降,“政治”转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或个人在国内、国际事务中采取的政策、措施和行为等。
【英译】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
【释义】“知”指对人伦日用之道的认知和体察,“行”指践行人伦日用之道。中国古代所讨论的“知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外物的认知以及利用和改造外物的行为,而是针对人伦日用之道的体认与践行。人通过目见耳闻或心思感悟等不同方式实现“知”。对于“知”“行”的难易,或认为知难行易,或认为知易行难,或认为知难行亦难。而在“知”“行”关系上,有人主张知行合一,也有人认为知行有别。这些对“知行”的理解决定了不同的道德养成及人伦教化方式。
【英译】Stopping War Is a True Craft ofWar.
【释义】能制止战争、平息战乱才是真正的武功。这是春秋时代楚庄王根据“武”字的字形提出的著名的军事思想。“止”即止息;“戈”即武器,借指战争。将“武”释为止战,既符合以形表意的汉字文化特质,也表现了中国人以武禁暴的军事政治观及崇尚和平、反对战争的文明精神。
【英译】Striving Continuously toStrengthen Oneself
【释义】自己努力向上,强大自己,永不懈怠停息。古人认为,天体出于自身的本性而运行,刚健有力,周而复始,一往无前永不停息。君子取法于“天”,也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主动性,勤勉不懈,奋发进取。这是中国人参照天体运行状态树立的执政理念和自身理想。它和“厚德载物”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品格。
【英译】General Collection / Anthology
【释义】汇集多人诗文作品的集子(与汇集某一作家诗文作品的“别集”相对)。今天所传最早的总集是汉代王逸编辑的《楚辞章句》。总集的体例,从内容角度看,有“全集式”总集与“选集式”总集;按照收录时代范围, 可分为通代总集和断代总集;按所收录作品的文体, 可分为专辑同一文体的总集和汇集各种文体作品的总集。总集中最有代表性的为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及文士共同编选的《文选》。《文选》选录先秦至梁初各类文体700 余篇文学作品,以内容与文采并茂为收录标准,不收经、史、子类文章(仅收史传中的少量序、论、赞),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文学观念,对于后世文学发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