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赠王安石一首诗:欧阳修说王安石理解错误,王安石笑欧阳修读书不多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是一个心胸宽广,喜欢提携青年才俊的长者。曾巩在东京汴梁参加科举考试时,结识了王安石,二人以文会友,互相钦佩,成为至交。1045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曾巩到滁州向欧阳修学习古文,向老师大力推荐王安石的诗文,欧阳修读了王安石的作品,赞叹不已,认为“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欧阳修作品风行一世,王安石自然是烂熟于心。但王安石性格傲岸耿直,不愿走捷径去攀附前辈,以博得扬名进阶的机会,所以他一直没有主动去拜访欧阳修。
欧阳修
1049年欧阳修回朝,任翰林学士修《新唐书》。1054年9月,王安石进京,任群牧司判官。此时的王安石政绩斐然,文采飞扬,名动天下。
1056年的一天,欧阳修邀请在京文化名流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终于与王安石会面。这一天,是北宋文坛盛事,鸾凤和鸣,风云际会。神交已久的欧阳修、王安石相谈甚欢,惺惺相惜。
聚会之后,欧阳修写下《赠王介甫》一诗,送给王安石。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酒曷留连?
李白雕像
诗的大意思是这样的:您(王安石)的诗像李翰林(李白)一样才气纵横,文章像韩吏部一样流传后世。虽然我已老去自觉雄心尚在,后起之秀还有谁能与您一争高低?豪门贵族争相欣赏新编歌舞,君子拭去绿绮琴上的尘埃,拂动旧弦。常常感叹久闻大名却无缘相见,今日相逢,把酒留连,好好畅谈。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一联气势雄壮,既充满了自得与豪情,更是对后辈的殷切希望,强烈激赏,希望自己老去以后,王安石领袖大宋文坛,继往开来,将大宋文学盛世推上新的巅峰。
文坛前辈赠诗,王安石自然是仔细拜读,然后写下《回赠奉酬永叔见赠》一诗,送给欧阳修。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韩愈塑像
这首诗大意如下:宣传发扬孔孟道义的信心还在,但学习诗文已是力不从心。只盼有朝一日能够学到一点孟子道义,终生岂敢奢望赶上韩愈?我提起衣襟跟在您的学生之后来拜访,您倒履相迎热情款待。我深怕因此得到虚名,您赠予的华彩诗篇实在是愧不敢当。
王安石诗的前四句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后四句则表示对欧阳修的尊重以及厚爱自己的感激之情。仔细品读一下这首诗,王安石隐晦的表示并不刻意追求诗文留名于世,而是追求兼济天下的伟大理想。这是读书人的普遍理想,比如诗仙李白,其实极其不愿意当诗人,没有政治才能却自诩为超一流政治家,梦想着宰执天下,建功立业。王安石这种以天下为己任,超古迈今的大政治家,自然不会以诗词文章为主业,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平定天下才是他的终极梦想。
谢朓雕像
欧阳修读到王安石回赠的诗后,噗嗤一下笑了:“王介甫误解我用的典故了,‘吏部文章二百年’,我指的是谢朓(南朝诗人,曾任尚书吏部郎,故称谢吏部),沈约曾与之书,称赞他的诗二百年来无此作也。如果是韩愈,在时间上来说,迄今何止二百年?”
这件事传到了王安石耳中,王安石大笑道:“欧阳公读书不多啊!”
王安石为何笑博学多才的欧阳修读书不多?第一,欧阳修只知沈约赞谢朓之诗作“二百年来无此作”,却不知晚唐孙樵也曾赞美韩愈的文章“二百年来无此文”。韩愈曾任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另外韩愈名气比谢朓大的多。
第二,李白以诗闻名,韩愈是古文大家,一诗一文,再加上李、韩同为唐朝人,对仗更为工整。
王安石雕像
第三,即使是从时间上来讲,韩愈生于768年,逝于824年,距1056年是232年,诗作之中取其整数二百年,是相当正常的事;谢朓生于464年,逝于499年,沈约生于441年,逝于513年,距1056年是五百多年了。还好那时没有“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之说,不然王安石还得给欧阳修再加上这一句评语。
综上所述,王安石理解为韩愈,是相当正确而妥帖的。
近年来,在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题中,不断发生文章原作者理解不了出题者意思的事情,引得众人嘲讽“出题的人比作者更理解文章含义”。但就《赠王介甫》一诗而言,诗虽然是博学多才的欧阳修所作,但王安石更为博学,解读也明显更高一筹。
当然,这种小事完全没有影响两位文坛巨子的交情,1059年,王安石《明妃曲》两首诗问世,轰动东京汴梁文坛,梅尧臣、欧阳修、刘敞纷纷作诗相和,司马光砸缸有暇,也跑来凑了一把热闹。在众多和诗当中,以欧阳修写的最出彩,老先生极为自得,喝醉了就要自我狂吹一番,真是可爱极了。
汴梁古城
北宋文坛,英杰荟萃,天才云集,他们把酒临风,吟诗填词,相互唱和,如仲春百花齐放,又如夏夜繁星灿烂。
可叹的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正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后一个巅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