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唐代一尼姑突然开悟,写下七言绝句,被人誉为得禅机三昧,流传千古

2020-04-01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确如此,很多经典、流传千古的名篇,往往都是灵光突现,文思如泉涌,然后妙笔生花,自然形成了结构精巧、行文流畅、用语妥帖、主题鲜明的好文章。但是,要想“妙手偶得”是有条件的,它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丰富的知识积淀,深厚的文学底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并不矛盾,这就好像佛家讲究的悟道,“悟”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开悟只在一瞬间。所谓开悟的那一刻,其实就是灵光突现的一瞬间。大唐武周时期一比丘尼就曾灵光一闪,写下一首寻春诗,令众多读者如醍醐灌顶,认识到了自我。

嗅梅

唐 无尽藏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是一首禅诗,作者是唐代比丘尼无尽藏,韶州(广东)曹侯村人。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是:冬日将尽,诗人迫不及待地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可是走遍千山万水,踏破芒鞋,却见不到春天的一点景象。无奈之下,只好回到居住的地方,发现梅花已在枝头绽放,摘一朵放到鼻子下面闻一闻,啊,原来春天早已经在这里了。

禅诗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是佛教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禅诗有的表现修行生活的恬淡闲适,有的充满思辨智慧和哲理。王维晚年向佛,写过许多禅诗,比如人人都喜欢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以及中小学课本中的《鹿柴》、《山居秋暝》、《鸟鸣涧》等,都是哲理性较为明显的禅诗。

无尽藏的这首诗,首先是一首寻春诗,首句中的“尽日”交代了寻春心情的急切和行动的持久,次句以夸张的手法,叙述寻春的过程与艰辛,第三句中的“笑拈”意味深远,既是历尽千辛万苦寻春不见的无奈苦笑,也包含了回来后看到梅花盛开的惊喜。末句点题,营造了一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效果。

其次这更是一首禅理诗,向佛之人多是为了悟道,他们为了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为了认识自我,苦苦寻觅而不可得,这就像人们寻找春天一样,诗人也在寻找。春天到底在哪里?“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诗人寻春不得,兴尽而归,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发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春在枝头,已经昂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门庭内!由此诗人顿悟:诸佛所证悟的真如法身原来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无缺,可是又有多少人会得呢?

世人都在心外求法,用眼睛追求声色美,耳朵喜听各类音声,鼻子闻香嗅辣,舌头喜尝甘甜滋味,身体喜爱柔软触觉,心里喜欢各种分别。一颗心,每天都在追逐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迷魂失魄。而禅师们却只要一闭眼睛,不看、不听、不说,当下整个宇宙就都在他心中了。换言之,世间万事,何必苦苦追寻,世间之人,何须自寻烦恼。只要你能够认识自己,就不会去心外求法了,因为心外无我,心外无法,心外没有世界!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充满生机和希望,是人人喜欢的对象。但是这里的春天,并不仅仅是一个季节概念,而是代表诗人所追求的佛理、佛性、真心。禅宗追求顿悟,这首诗实际是讲述经过修行终于实现顿悟的一个过程。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但是推而广之,这里的“春”也可以代表一切人们想得到的东西:亲情、幸福、荣誉,甚至物质享受等一切人们苦心追求却又很难得到的东西。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费尽心机去追求一些自以为很难得到的东西,但实际上,这些东西原本就在身边,只是没有注意或者不珍惜罢了。最爱你的人就在你身边,你却要到外边苦苦寻觅;你吃喝不愁,衣食无忧,家人呵护,却还感觉不到幸福。当你逃离家园,自己去闯荡的时候,才发现家庭永远是幸福的港湾……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在对平常事物看似平淡的描述中,却暗藏玄机,不愧是禅宗的顿悟制作。清代宋长白《柳亭诗话》:梅花尼子行脚归,有诗曰:“着意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花枝头已十分。”二绝(另一首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可谓得禅机三昧矣。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