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鲁迅的文章被删掉,是时代的潮流还是时代的悲哀?

2020-03-10

在中小学生心中,鲁迅的文章是长在语文教材里的一根根荆刺——艰涩、晦暗、无法逾越,深深刺痛厌学的神经。

少年人似是减负大赦,但这种举措却引来被残酷现实折磨的成年的口诛笔伐,被视为阉割民族锐气的巨大悲哀。忧国忧民者仰望长天,想象不出几代后,人们该以什么撑起这个社会的未来。

正在远去的鲁迅时代

鲁迅生活的那个荒诞麻木的时代已离我们好远。有多远呢?吃人的狂人不存在、麻木的阿Q不存在、迂腐的孔乙己不存在,买人血馒头的华老栓不存在、疯魔的祥林嫂不存在,甚至连叉猹、捉鸟的童年时光,长着两棵枣树的院子都不存在!

中国已不再是几十年前硝烟烽火里的中国,国人不再是挣扎于生死线上、受欺压迫害的国人。富足与文明在灯火辉煌的城市里升腾,每个人都忙着富贵,忙着功名。短短几十年,那个在屈辱中浴火重生的时代就已被推到千山万水之外,对生长在阳光下的年少,似已成了一段尘封已久、不痛不痒的小插曲。

鲁迅的批判与讽刺已离我们好远。有多远呢?心里清明的流浪大师沈巍被一群真正的愚人喊成迂腐的孔乙己,所到之处不充满欢乐的笑声,只有一堆高举的摄像头;心直口快纰漏黑幕的战士被揪住一点缺点便做不了战士,要一路被黑成烂人;德行有亏的明星如宝贵的苍蝇,即便恶臭满盈依然被供上神台;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被视为不识时务的疯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被当做可欺可骗的老实人;从来如此不一定对,但还是人人“如此”,因为不必担责……我们的所见所闻恰与鲁迅时代本末对调。

社会越深度发展,分工越细致入微,人越懒于思考,文化越浅薄,批判与讽刺这样高深的东西正在现代社会失去市场,反而不如一句“奥利给”或者野蛮大骂效能强劲,易于普及。光阴冲淡痛感,蚀骨之伤传不到下一代身上。每段历史都会成为过去,鲁迅也正被时代掩埋。

鲁迅作品,昔日的金子,今日的黄花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一丝的奴颜与媚骨,批判一切可批判的。这是对一个文学家、革命家的最高评价,鲁迅也诚然值得这样的赞扬。时代、社会、阶级、人都是他的批判对象,也都是他的同情对象,他一生没有阿谀过任何势力,始终致力于唤醒一个麻木沉睡的民族。

长工、保姆、苦命女工、落魄书生……他写最底层人的故事,以最讽刺的方式写最深刻的人性、最真实的社会暗面。鲁迅的文章在那个需要鞭笞和呐喊、需要变革与觉醒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金子,值得放进教科书去警醒一代代新年青。

艰涩难懂、脱离时代、戾气太重……近些年,鲁迅的作品总是受到类似的诟病,被家长和某些专家视为少年学业中难啃的绊脚石。

事实上,鲁迅的文章对于中小学生确实超纲。从文体上来说,鲁迅写作采用白话文形式,这对适应了现代语言方式、理解能力尚且稚嫩的少年是一种考验;从内容上来说,鲁迅笔下的故事和人物都发生在上个世纪国家贫弱时期,生于富裕时代、连砖瓦都没见过的少年很难理解故事背景和文中事物,很难与角色产生感情共鸣,即便老师逐字逐句讲解也觉得模棱两可、情境荒诞;从写作风格上看,鲁迅擅长反讽、批判,字句间暗藏深意,需要细细琢磨,成年人理解起来尚且不易,少年更难捕捉精髓。

不能被理解、消化的作品无法实现作为教学资料的意义,鲁迅的作品因而成了弃子,被一再删减。

时代的浪潮拍死谁从不打招呼,今天轮到鲁迅

二十一世纪,我们在世界的版图上超速奔驰,二十年走完别人二百年的路程。整个国家的飞驰中,打败一个人的不是对手,而是时代的车轮扬起的一阵沙,鲁迅也正在沙下消亡。

鲁迅是一把霍霍生风的大刀,生在麻木与觉醒交界的时代,切割社会之痛、人性脓疮。我们曾是个一穷二白的打工仔,只能挥舞大刀自我勉励。但奋斗了两代人的我们富了,祥和了,已然换了一身体面新装,一派体面的绅士模样,一心谋求发展。

有人觉得鲁迅的故事和角色在和谐与富足中无的放矢,徒剩下那柄蛊惑人心的大刀让人胆寒,舞过了既伤自身,也伤伙伴。这样的时代背景与发展浪潮下,鲁迅的地位怎能不被蚕食,鲁迅的作品怎能依旧高居神龛呢!

明天的我们,也许就是今天的鲁迅

藏起批判、藏起黑暗、藏起恶它们就不存在了吗?不!那些令人厌恶的恰是最无可回避的真实,见或不见,不增不减。

茫茫人海,人的悲欢总不相通,英雄的血总是无味国土上的盐,飞蛾总死在灯上,自暴自弃者的流言总在盛行,总有年轻人要去做火炬,绝望总与希望同……鲁迅给我们看的,恰是不受时代局限的真实与热血。

身处安乐的人总是最易遗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纸醉金迷里的人最易死于纸醉金迷。从书本中淘汰鲁迅的文章看似是为青少年教育着想,其实无异于从基础教育中挖出反叛精神、批判精神。

溺爱的家长们乐于给孩子们絮一个200%舒适的安乐窝,让他们一边死拼应试教育,一边沉溺于网络和游戏。待没见过风雨,甚至没从书本中闻过风雨味道的少年木然长大,他们便完全丧失了狼性,迎上残酷现实、激烈竞争时,他们会默然被时代淘汰,就像此时我们选择默然淘汰鲁迅一样。

删掉中小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是时代潮流,但也是时代的悲哀,因为删减文章轻而易举,教人认清社会的黑暗、生存的艰难却难如登天。

迎合时代有许多种方法,在丛林法则中丢掉铠甲与钢枪是最得不偿失的一种。若只为艰涩难懂而删除鲁迅作品,倒不如将它们从中小学教材转移到高中、大学语文书里,给能懂的人读能懂的书,人尽其才,文尽其用。

国家在发展,我们在爬山,早早自满卸甲会坠入深渊,时刻战战兢兢、自我鞭策才能走得长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