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唐玄宗陨落的时代,杜甫用28个字写尽家国40年的盛衰沧桑

2020-03-09

一、他们本该抱头痛哭,可是他们没有

唐朝大历五年(770),暮春时节的潭州,丝毫不见战乱洗劫后的破败。散落的花瓣从高耸的古树上飘洒而下,跌在主干街巷清新的石板路上。半空余香里,留下一种清傲的浪漫。

有位老者拄着一根枯枝做的拐杖,从远处慢吞吞地走来。他高而瘦,衣裳破旧补丁横行,脚上裹着的布鞋洞如繁星。他的拐杖踱在冰冷的石板路上,敲打出滴滴答答的声响,沾惹了一程芬芳。

他慢慢地走着,路过一家酒馆时,突然停下来。他正侧耳仔细倾听。

酒馆门口坐着一位衣衫更加粗陋的人,正唱着40年前的旧曲,那是从前国家繁盛时的流行曲: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曲调绵柔婉转,慰藉的情绪里浅藏了哀伤。一曲《相思》之后,他又唱了一首《伊川歌》: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燕来时数附书。

歌者已然上了年纪,但嗓音静约如少年。酒馆里,众人都沉默无语,有人在用衣袖拭泪。

歌者唱完走出酒馆,拄着拐杖的老者突然快步前行上去。

“李乐师,多年不见,别来无恙。”

“你是?”歌者伛偻的身躯慢慢转过来,神情由疑惑变得忧伤。

那位落魄的歌者名叫李龟年,是盛唐时期最著名的音乐家,拄着拐杖的老者就是诗圣杜甫。此番重逢,距两人上次相见,隔着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盛世。

就是那天杜甫写了一首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中的岐王名叫李范,是玄宗的弟弟。崔九,就是崔涤,中书令崔湜的弟弟。岐王和崔九都爱好风雅,喜欢结交文人雅士,李龟年常为他们的座上客,杜甫在宴会时见过他的风采。

然而岁华再美,可惜已是当年。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领衔了一个王朝的全面强盛,后来,那场著名的叛乱将大唐从鼎盛拽入了深渊。

安史之乱持续了7年多,战乱结束,唐帝国人口从五千万降至一千多万。三千万人命归黄泉,幸存者的凄凉艰难可想而见。

上次见李龟年,杜甫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少年,怀揣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谁料他的后半生尽是颠沛流离,报国理想也接连破灭,甚至连一家人的生计都难得着落。“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他的脚,徒步不下十万里。他的眼,投向无数苍凉的村落和带血的城郭。他的作品,载满了个人、国家和民族的苦难。而曾经风光无限的李龟年,因为烽火连年战乱更迭,从惊才绝艳的宫廷乐师,沦落为满怀萧瑟的流浪歌者。

那天重逢,他们都有理由互诉苦衷,甚至抱头痛哭一场。可是他们没有。

杜甫在回忆了过去的好时光之后,刻意避开了难过,笔锋一转,只写新景和故人:“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清代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评《江南逢李龟年》为杜甫七绝的压卷之作。清人黄生在《杜诗说》中说此诗“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供奉操笔,亦无以过”。龙标指的王昌龄,供奉自然就是李白。就算让李白和王昌龄来写,也比不过杜甫。

写这首诗时,杜甫59岁,正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或许是因为他早已学会克制,将眼泪咽下,所以才能将伤感描摹得举重若轻,又浑然天成。含蓄到极致,却蕴藉了无限的敛藏。暮春的江南和离乱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静谧潜流的忧伤或许比悲天恸地的痛哭更加扣人心弦,一声长叹比满纸眼泪愈显意味深长。

那日沉着低吟时,在暮春的天光里,杜甫的脸上、衣服上一定跳跃着一些白水晶般的光亮。

人间一世,如花开一季。悠悠生死别经年,依稀花落是梦中。

二、李龟年后来就有多落魄,当年有多风光

诗和乐一直是交相辉映的。唐诗的流传离不开音乐的完美融合,乐曲的悠久回响离不开唐诗的升华丰盈。盛世的繁华,文艺便是其中最闪亮的点缀。

尽管在唐代,乐工的地位并不尊贵,但李龟年却拥有异常奢华的宅邸,这都得益于唐玄宗的恩宠。

他是当时极出色的音乐家,尤擅谱曲、吹筚篥、涉猎羯鼓,他的歌声悠扬高亢,绕梁三日不绝。他很幸运,遇到了中国历史上音乐成就最高的皇帝。唐玄宗击鼓水平独步天下,见过的人说他打鼓时“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头像青山一样纹丝不动,手却像暴雨敲击疾速有力。当时最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由唐玄宗创作,成为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集大成之作。李龟年和两个弟弟李彭年、李鹤年在唐玄宗时期被召入宫廷,成为专职乐工。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阳春时节,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沉香亭观赏牡丹,时任翰林的李白奉命作《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三首诗字字流光溢彩、风华旖旎,接下来谱曲演奏的,正是李龟年。李龟年手执檀板领唱,玄宗和贵妃听着也来了兴致,一个吹玉笛,一个抚琵琶,都加入了表演队伍,梨园弟子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来了个万人大合唱。声声泌人心脾,迷醉了富庶兴盛的时代。

王维那首家喻户晓的《相思》,很多人以为描摹的是爱情,其实诗人眷怀的是友人,因为诗作原名就叫《江上赠李龟年》。王维的诗作向来空灵淡雅,寥寥数语便深入心灵,唤醒质朴纯粹的情感。王维赠李龟年的,是一季春色撩人,拨动心扉之处,是借时光抒发的情感。

太平的时光、风发的得意,和各类真挚的情意交织在一起,拼凑成李龟年人生最完满的一个个瞬间,这样的美好,如此的情愫,若能一直延续下去,该有多好。

不久以后,安史之乱一触即发,转瞬之间就席卷了大唐的半壁江山。玄宗带着贵妃、众大臣如惊弓之鸟,往四川奔逃。宫廷梨园中的乐工争相逃散,李龟年打算跟着玄宗逃亡,却在半路掉了队,流落到了潭州,也就是今天的长沙。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将天下分为十道,长江以南岭南以北的广大地区为江南道。因而潭州算是江南的范围。一场叛乱,让一切都变了模样。李龟年曾经金碧灿烂的宅邸被乱兵摧毁成了废墟,他从宫廷乐工沦落成了落魄的难民。华服换成了布衣,鞋子也因赶路太多破损如渣。

菲薄的流年,轻巧如一场风。唐玄宗在返回长安的途中,莫名其妙地成了太上皇。荔枝依旧年年红,绝代风华的贵妃和泥土混沌一片。乱世烽火,寒烟微凉。赫赫大唐王朝和李龟年一起,在最鼎盛时迅速凋谢了。时代成就了他,他亦被镌刻进了那个时代。

浮生若梦,如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

三、杜甫幸福的生活,到33岁告一段落

李龟年大杜甫16岁,李龟年在乐坛初露峥嵘时,杜甫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孩童。

杜甫是河南巩县人,武则天时的显官杜审言是他的祖父,母亲崔氏在杜甫很小就去世了,父亲公务繁忙,只得让他寄居在洛阳姑母家。姑母待他如己出。

杜甫三岁时,和姑母的儿子同时染上疫病,姑母尽可能多地照顾他,自己的儿子却不幸夭亡了。长大后他听别人说起此事,感动不已。姑妈去世后,杜甫为他守制居丧,视同生母。

在姑母的细心照料下,自幼体弱的杜甫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15岁的青年,眼底心底全是阳光一片。他爬树摘梨,享受青春的愉悦和丰溢的生息。有姑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有父亲做经济后盾,他的童年过得很幸福。他的家庭,虽然父辈不如祖辈,但社会地位不低,还享有免赋税、免兵役等特权,过着中等人家的生活。后来他看待世界的温和目光,和早年的幸福是分不开的。

唐代士子漫游成风。20岁,他第一次离开亲人,漫游江南。澄澈的眸子投向波光粼粼的水乡,从苏州到绍兴再到金陵,他背上的行囊里装着不少书,他的心底感觉无比畅快充盈。4年后回到巩县,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没考中但也没太在意。他重新打点行装又去了齐鲁。

齐鲁山水不同于江南的秀丽,传递着一种雄浑粗狂的张扬,杜甫的天才性情第一次在这里得到了挥洒。他骑马打猎,纵酒交友。25岁时,写下了平生第一首传世佳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将自然融入宽广的心胸,将心境幻化成葱翠的自然。人和景完美融洽,物和物天然相接。所有的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完全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历代诗人写泰山,无人出其右。

这些年漫游的经历,杜甫活得很畅意。29岁时,他回老家成亲,夫人姓杨,其父杨怡官居司农少卿,政府管农业的副职。成亲后,杜甫自立门户,在洛阳偏北的首阳山下开辟了几间安居的窑洞。

杜甫难得写夫人的容貌,只是在多年后孤身一人度中秋时,用十个字大致描摹了她的形象: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杨氏肤白如玉、乌发如黛,即使一身素衣棉麻,仍难掩出尘之美。

娴静聪慧的杨氏将窑洞布置得温馨如梦,杜甫和夫人享受着新婚燕尔的甜蜜浪漫。然而,杜甫或许做梦都没想到,他喷涌不断的幸福很快就要打住了,生命的暖色即将变成冷色,接下来的人生要跟百姓和民族捆绑在一起,体验接连不断的苦难。

四、最倒霉的诗人,拥有最多的同情心

天宝六年(747),37岁的杜甫参加了历史上最荒唐的一次科举考试。天下考生奔赴长安,居然全军覆没。这是宰相李林甫导演的一场好戏,目的是想借机奉承唐玄宗天子英明所以野无遗贤。

这是杜甫遭遇的第一记苦闷。这年长安多雨,杜甫在绵绵阴雨笼罩下,卧病一百天,瘦得皮包骨。衣服被子都生了霉,卧房地面长满了青苔。门口的低洼里积了很多水,水里还生出小鱼。有时动植物的繁盛,恰反衬出了人类的困顿。杜甫枯瘦的形象,应该就是从此刻开始深入人心的。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继任右丞相。公元755年,兼有胡人和突厥血统的安禄山在大唐的眼皮底下屯兵15万,并以一日六十里的行军速率南下取洛阳,安史之乱爆发。山河惨遭蹂躏,百姓居无定所,战争牵扯进了唐朝的繁华和无数文人的希望。

乱军攻陷了长安,疯狂的大屠杀之后,曲江渭水中,尸身、头颅、残肢漂浮堆砌,屠杀发生在炎夏,昔日热闹的京城如今哀鸿遍野,腐味和哀伤交织在一起,在炎炎夏日里辗转腾挪。杜甫困居长安一年,写下了著名的《哀江头》《哀王孙》。

少陵野老吞声哭。长安城头头白乌。

清泪淋漓,洗不出一片无雨晴天。妻离子散、东躲西藏。累,却从无止歇。苦,却无法回避。

他想自己毕竟是特权阶层的人,比失去土地的农民和九死一生的士兵强多了,可是而今他已经悲惨至此,平民百姓又将如何。底层人民铺天盖地的苦难,逐渐稀释了他的苦难。他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中涅槃,痛苦飘洒一地,忧愁缠满全身。天地间的哀伤在他沾满眼泪的笔下喷薄而出。

他写三吏三别。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舒生。他的半生经历,几乎浓缩了个体生命所能承受的全部苦难。后人称他为“诗圣”,他就是迎着苦难誓不低头的圣人。他勇敢地正视苦难,他写诗每到沉郁处,总能激荡起一股昂扬的力量,这力量来自记忆中慈祥的姑母,来自他读过的圣贤书,来自书中的圣贤,来自广袤的大地、壮美的山水,来自毅然从军的老翁、半夜离家的老妇、送丈夫上前线的女子……

他一路流浪,一路投靠,可惜运气总是不好,靠山山倒靠水水流。他携妻带子千里迢迢赶赴,所到之处要么亲戚去世,要么朋友调职。在成都闲居草堂的两年多,算是他后来最好的日子。暂时的安稳下,佳作如锦江春水,每一首都足以感人落泪。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无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的抱负,成就了他心底源源不断的坚韧。杜甫老了,从他开始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难过时,他就注定成了老者的形象。瘦弱,单薄,皱纹爬满面颊,拄着拐杖走得很慢。晚年他患有糖尿病、肺病、风痹,牙齿脱落、耳背眼花。待写完那首著名的《登高》之后,他的左耳已经完全失聪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不尽长江滚滚来。猿啸、水流,所有的声响都慢慢离他远去。

五、千年孤独,他生前就已预见

安史之乱历经7年零3个月,虽然叛乱最后被镇压了,可是唐朝经过这一次祸事之后,各个方面大不如前,百姓的生活依旧困苦不堪。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流动的景物,带走了逝去的时间。

听说故人韦之晋到潭州做了刺史,杜甫带着妻儿奔赴潭州,希望在他手下谋份差事。然而刚到潭州,韦之晋突然病死,杜甫还是住了下来,一家人每日忙着开荒种菜,寻采药材。也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李龟年。

他写《江南逢李龟年》,在诗里拼命压抑悲怆的情感,回忆成了试探创口深浅的银针。28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字字沾血。

李龟年一直待在潭州,日复一日地唱着盛唐时的曲子,亘古哀愁千缠百结,没过多久抑郁而终。

写《江南逢李龟年》的同年,杜甫死在洞庭湖里的一条小船上。郭沫若先生考证说,杜甫死前吃的牛肉是病牛,有毒,杜甫实则中毒而死。去世前,他伏枕写下来了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至死,他忧国忧民之心不改。

他的诗散佚大半,今存1400多首,名篇近百。他死了,只有肉体死去,因为他已在他的每一首诗里,慢慢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去世后很久,才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因为质朴记录当时的社会状态,所以又被赞为“诗史”。南京大学的莫砺锋教授曾把杜甫比作浩荡大江上的一座水闸,上游所有的水汇聚到他那里,下游所有的水来自他那里。后世一千多年来,几乎所有伟大的诗人无不受他影响,大家学习他、模仿他、崇敬他,可是没人能读懂他的内心,好像所有的努力,不过是为了靠近他而已。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或许他早就习惯和灵魂作伴,因为只有习惯了寂寞才能学着在眼泪里变得坚强。

心草雪月,湖北荆州人,广告人,自媒体人

武汉大学新闻系硕士

不折不扣的文字控

希望世间一切美好都能用文字表达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