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别林斯基,一生以鲁迅为榜样,鲁迅去世,他守灵抬棺
偶像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粉丝的追随和呐喊。
正面的偶像力量,可以激励一个人走向成功。胡风对鲁迅的崇拜,对一个国家也具有深远影响。
胡风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被称为中国的别林斯基。
胡风的一生,都将鲁迅视作自己终身的追随榜样,并与鲁迅互为知己、相互欣赏,在鲁迅病逝时,还亲自为他抬棺。
一、为追随鲁迅,胡风放弃了求之不易的清华学籍
1902年,胡风出生于湖北蕲春。
1920年,胡风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考进武昌中学,后又就读于南京。
1923年,胡风在《晨报》杂志上读到了鲁迅的《呐喊》,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这位万人追崇的作家的文字魅力。从那以后,胡风总是辗转于各类杂志刊亭,只是为了寻找鲁迅的作品,每一篇他都要细读多遍。
1924年,鲁迅的作品频繁登上杂志《语丝》,胡风就像当今粉丝们追追偶像周边一样,期期不落。
后来,胡风考取了清华大学英文系,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胡风却违背常理放弃了手中的清华学籍,原因是鲁迅在北大教书。
于是,为了离自己心中的偶像更近,胡风进入北大预科。
当时,鲁迅每周有两小时的《中国小说史》公开课,胡风总是最早到抢在教室的前排。这两个小时,是他在北大求学的时光里,最幸福的时光。
当鲁迅就站在胡风触手可及的地方时,胡风却像爱情了羞涩的小姑娘,内劲激动狂喜,却不敢上前请教。
胡风认为自己与鲁迅之间差距甚远,生怕一开口问出愚蠢的问题,败坏了自己在偶像心中的形象。有一次在书店偶遇鲁迅,胡风也没敢上前问候。
二、胡风鲁迅志趣相投、互相赏识,以友相称
中学期间,胡风接触了大量的“五四新文学”作品,也就是那时,文学在他的心里种下了种子。
“五四”作品中的新思想、新文化理念使他受益匪浅,面对当时国家的羸弱与时代的混乱,胡风认识到思想解放与强国的重要性。
在研读的众多鲁迅的作品后,他越发能体会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伟大选择。
1929年,胡风前往日本留学,在踏上前往日本的轮船时,想到多年以前鲁迅也留学日本,心中不由感慨万千。后来,因为在日本求学期间,胡风参加了多起社会活动,被遣送回国。
回到上海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终于与自己的偶像鲁迅先生,有了一次密切交谈。
交谈期间,鲁迅对这位年轻作家很赏识。
当时鲁迅已经不教书了,但还是有很多青年登门请教,胡风、萧军皆在其中。
第一次会面后,胡风便经常拜访鲁迅,鲁迅也乐意与之交谈,他评价胡风:
“胡风鲠直,易于招怨。他的缺点:神经质、繁琐,以及在理论上有些拘泥,文字不肯大众化,但是个有为的青年。”
由此可见,二人互相赏识,接触多了以后,鲁迅和胡风从单方面的崇拜,过渡到了志趣相投的知音。
三、鲁迅逝世,胡风为其抬棺,余生都在宣传鲁迅精神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一代文学巨匠从此泯于人间。
鲁迅的妻子许广平,以最快的速度,派人通知胡风,希望他能来到家中,帮忙主持治丧工作。
安葬鲁迅时,胡风亲自为鲁迅抬棺。
面对偶像、至交的逝世,胡风心痛不已。
他的一生,文学启蒙是鲁迅、思想引领是鲁迅,正是因为追随鲁迅的作品和为人,胡风才可以拥有今天的作为!
想起过往种种和社会当局,胡风只觉一阵悲哀,鲁迅的过世,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怀着沉重的心情,胡风写了鲁迅逝世的讣告,并参与了《鲁迅先生纪念集》的编选工作、继而将日本出版的《大鲁迅全集》,做了逐字逐句的校订和注释。
鲁迅在胡风心中的分量,在他之后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胡风以他的方式,践行着鲁迅未完的人生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