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考古颠覆的历史传说(腾讯新闻)
考古,是什么?很多人说是挖宝,但在考古学者眼中,考古是现代人通过科学研究对古代故事的情景复原活动,通过考古,还历史以真实。在近些年考古发现中,不少颠覆了我们固有的认识,也推翻了一些历史传说或者史书记载……
火烧阿房宫 项羽含冤2000多年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给人们勾勒出了一幅金碧辉煌阿房宫的场景,最终因西楚霸王的一炬,而化为灰烬。2000多年来,项羽都被认为是火烧阿房宫的罪魁祸首。
传了2000多年的谣言也止于考古发现!原阿房宫考古队队长、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资深考古专家李毓芳说,通过她多年的考古发掘,阿房宫根本没建成,更谈不上被项羽付之一炬。
▲阿房宫概念图
资料显示,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1270米、南北426米,台基上面西、北、东三面已有夯筑土墙,墙顶部有瓦的铺设;夯土台基上面没有建筑南墙。三面墙里面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仅有东汉——北朝时期——宋代乃至近代的少量建筑遗存和墓葬。
考古专家介绍,前殿夯土台基南侧均为建筑台基时人们所踩踏过的路面。从路土分布的情况来看,人们是把夯筑台基用土从南面运到北面,再从北面开始往南逐渐夯筑台基。因工程未能完成,所以台基上面的南墙还没有建,台基南侧的路土还没有妥善处理,这说明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
这意味着《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的“乃营建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只是图纸上的设计,未能得以实施,也就不可能有火烧阿房宫了。
其实,史书也没有明确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事情。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项羽是对咸阳采取了烧、杀、抢虏的政策,而没有提到烧阿房宫。《史记·项羽本纪》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在这里也只字未提火烧阿房宫。项羽火烧的秦咸阳宫,这在考古中得以证实,咸阳宫发现大量的火烧土。
那么,是谁把这场火灾“移”到了阿房宫?明确指出阿房宫被大火焚毁过,最著名的人要算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李毓芳说,杜牧其实是借古讽今,说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希望统治者爱护本国百姓。
秦陵甲胄出土 改变“秦代无头盔”之说
人们在秦陵参观时,往往被兵马俑所震撼,而令人费解的是兵马俑中的士兵没有一个人戴头盔,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秦人尚武,不怕死,才会在战场上光头赤膊,不戴头盔。
然而在1998年,考古人员在秦陵发现了石铠甲坑,出土的石质头盔,该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古代军事装备研究上的一个空白,也改变了学术界“秦代无胄(头盔)”的传统认识。
据介绍,石铠甲坑总面积达1.3万多平方米,是迄今为止秦陵园城垣以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1998年7月至1999年1月,秦陵考古队对该坑进行试掘,发掘面积为145平方米。
令考古人员惊奇的是,这里有大量密集叠压的、用扁铜丝连缀的石质铠甲和石胄,其中石质铠甲约87领,石胄约43顶。它们的出土,为研究秦代的甲胄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尤其是石胄和马甲的出土,更是秦代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从而改变了秦人不戴头盔的说法。
有专家认为,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一律不戴头盔,但在秦陵石铠甲坑又出土了大批头盔。这表明秦军的装备是有头盔的,不过秦军作战时常脱去头盔英勇杀敌。
此次出土的石甲、石胄虽然是明器,但制作精致,且规格、形制、编缀方法都与实用甲胄一样,修复好的石胄可以直接戴在兵马俑头上。铠甲有带披膊的,也有不带的,还有给战马穿的石马甲。而头盔也有两种,其中一种可以把整个头和颈部罩在胄内,只露出眼睛和鼻子,可谓防护严密。
灞桥纸比蔡伦造的纸还要早
造纸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蔡伦发明造纸术是不少人心中固有的认识。然而,通过考古发现,原来在比蔡伦早几百年就有了纸,世界上最早的纸就出土于西安的灞桥,被称为灞桥纸。
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部保管科科长胡薇称,1957年6月,人们在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取土时,发现了一座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的土室墓葬,考古专家在一青铜镜上发现,有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考古人员细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由于时代久远,都成了碎片,大一点长宽也就有10厘米,专家们给它定名“灞桥纸”。胡薇说,这次发现的纸上面没有文字,应该是包装纸,主要包装铜镜的。
▲古法造纸
那么,它是不是纸呢?胡薇说,通过其成分进行鉴定,发现原料是大麻纤维,间有少许苎麻,是植物纤维。由于墓葬是西汉武帝时期,因此灞桥纸也就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它说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
东汉时期的蔡伦其实是改进了造纸术,但不能说是发明者,蔡伦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来造纸,让造纸更容易操作。
还有哪些历史认识被改变……
近些年,通过考古出土的文物,我们发现距今四五千年前,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瓦了,在宝鸡出土的“红陶篮纹筒瓦”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建筑陶瓦,被称之为“华夏第一瓦”。
▲2009年9月26日,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员李伸前等人在陈仓区桥镇遗址中发现“华夏第一瓦”,这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建筑陶瓦。这件陶瓦的颜色为红色,上刻有线条状的篮纹,因此叫‘红陶篮纹筒瓦‘,距今有四五千年,被称之为“华夏第一瓦”。
而在蓝田新街遗址的红陶砖,长边残长15.7厘米、短边残长10厘米,厚有3厘米。“砖”的两面,一面已磨光,极为光滑,另一面为原始涩面,距今已有5000~700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砖”。
▲蓝田新街遗址发现的5块陶器疑似我国最早的“砖”,堪称“中华第一砖”,这将把我国用砖历史提前2000多年。
考古人员在榆林神木县石峁山史前古城进行发掘时,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城墙马面和角台等防御性建筑遗迹,这一重要发现将我国城墙建筑的历史提前了2000年。
▲井真成墓志铭
2004年,西北大学副研究员贾麦明征集到的一合“井真成墓志”,第一次让遣唐使的存在有了实物证据,也是最早出现“日本”国号实物资料。
而在日常生活的发现中,史书记载,花生是明代从南美洲传入中国的。但最新的考古发现改变了这一观点。
▲汉阳陵陪葬坑中发现的已炭化的花生 图:汉阳陵博物馆
汉阳陵陪葬坑出土的花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花生,它把我国花生出现的历史提前了1500多年,也将我国花生的历史由明代提前到西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