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匈奴抓到汉人后为何不杀死,反而促成他们与本族女子通婚?(腾讯新闻)

2020-03-02

匈奴抓到汉人非但不杀死,反而优待他们娶妻生子。一定程度上这是史实,至少在西汉是这样的。

史料中有不少类似的记载。我们简要说三个人物。

第一个人是张骞。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张骞一行在行经河西走廊时,被匈奴的骑兵队抓获。从此,张骞开始了留居了十年的生活。期间,军臣单于对张骞各种“优待”,其中就包括让他娶妻生子。

《汉书》载:

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第二个人物是苏武。汉武帝天汉年间,苏武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为了迫使他投降,匈奴威逼利诱,苏武不为所动。匈奴以为苏武是神人,便让他去迁至北海(贝加尔湖)去放公羊。苏武在匈奴期间也曾娶妻,并一起度过了十多年的时光,还生育一子。史书中对这件事记载不足十字:“胡妇适产一子通国”。

第三个人物是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时期的外戚。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广利联合宰相刘屈氂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储。事败后,刘屈氂被杀,李广利则奔逃匈奴。在匈奴,李广利受到极大的优待,并娶了狐鹿姑单于的女儿。

汉代男子留居匈奴并娶妻生子的远不止这三人,类似的还有李陵、赵安国等人。由此看来,汉代男子在匈奴娶妻生子并不是个例,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从史料记载来看,这种嫁娶多半来自匈奴的赐婚,甚至可以看作一种优待。

匈奴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史趣”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匈奴并不排斥与中原男子通婚

匈奴是游牧民族,所实行的收继婚制既原始而又有效。收继婚制讲究,“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强调本族血统的纯正。这就说他们并不提倡跨族通婚。但是对于汉代男子却不一样。《史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匈奴人就是夏朝的后代,一定程度上说,汉人和匈奴人是一脉相传的。这种观点虽然有争议,但在当时却很有市场。事实上,汉代之后,有相当部分匈奴人称帝后还自称是汉人,如前赵政的皇帝刘渊等,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第二,为了拉拢人心,为我所用

纵观留滞匈奴的人群,要么是中原官吏,要么是军队将帅,要么是皇族成员,他们有的谋略见长,有的很会领兵打仗,至少在某个层面非常熟悉中原王朝和封建文化。我们知道匈奴长期与西汉王朝对峙,侵扰不断,非常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对于这些人,给予高官、赐婚厚赏又有何不可呢?事实上,汉武帝时期,很多汉军亡将为单于出谋划策,甚至带兵征战,使匈奴的战术中多了诱敌深入、机动作战的影子。

第三,学习中原先进的技术

匈奴以游牧为生。相对于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并没有太多优势,甚至说比较落后。所以,匈奴人一直想学习中原的各种技术。汉文帝时期的战略大师中行说投靠匈奴后,“说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课其人众畜物”,大大保证了匈奴赋税来源。同时,在逃匈奴的汉人中,并不乏底层劳动者和能工巧匠。让这些人与本族女子通婚,可以大力发展匈奴的农业和手工业,进而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综合来看,匈奴允许本族女子与中原男子通婚,甚至有意赐赏婚姻,看似充满狡黠算计,实则是拴住、留住人才的有效办法,其背后反映的是游民文明对农耕文明仰慕的态度。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