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曹操陈留起兵靠什么?刘备不如他,怪不得成事儿晚 (腾讯新闻)

2020-03-02

刘备,不如曹操。

这个“不如”需要前提,在兵荒马乱的时代。

曹操比刘备,多了一些邪性。

放在盛世,曹操那样的人很难在朝廷很好的活着,指不定哪一天就被革职查办了。

而刘备,若在盛世,定是一代名臣。

怎奈造化弄人,他俩生在了乱世,奸雄曹操就比仁德刘备发展的快且好。

曹操杀了吕伯奢之后,陈宫本想借曹操睡觉之机将其杀死,但没下去手,自己跑了。

曹操醒来,独自跑回了陈留,与父亲商量一番后,准备招募义兵,讨伐董卓。

原著道:“欲散家资,招募义兵。父言:资少恐不成事。此间有孝廉卫弘,疏财仗义,其家巨富;若得相助,事可图矣……卫弘曰:吾有是心久矣,恨未遇英雄耳。既孟德有大志,愿将家资相助。操大喜;于是先发矫诏,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

陈留起兵,靠的是曹家的家资和他父亲帮他找到的当地疏财仗义的巨富孝廉卫弘的资助,以及曹家的声望。

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胆子和脸皮厚,“矫诏”和“忠义”就是这两点。

一、谁给他的胆子

矫诏,伪造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书。

此处,是伪造。

曹家是官宦世家,位高权重不假,可当时的曹嵩已经被贬,曹操官职也不高。

权力,不可能让曹操有胆子“矫诏”。

所以,有胆“矫诏”与自有的权力无关,与他的性格和当时的局势有关。

1、性格

曹操没有进入官场之前,是当地的纨绔子弟,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闯祸不少,挨骂挺多,但大多是他的叔父骂的,所以曹操曾经装病,让他叔父紧张,其叔父告知了曹嵩,曹嵩发现无事,自此认为叔父故意,自那之后再也没有人管曹操胡作非为了。

闯祸不止一次,但都没有受严惩,让曹操养成了不惧任何事情的性格。

天大的错,只要胆子大,只要筹谋到位,不会有事。

2、局势

矫诏,十常侍、何进、董卓等奸臣都做过,结果呢?没受什么惩罚,皇权已经管不了他们了。

所以,曹操通过他们,也明白了当时“矫诏”,只要理由充分合理,不是什么大问题。

性格和局势,让曹操有胆子矫诏。

他也有把握不受处罚,因为他起兵不是造反,而是讨伐董卓,皇帝和群臣都拍手称赞,只要他曹操铲除了董卓,矫诏不是事儿。

二、谁给他的脸

“忠义”,这是曹操竖起的招兵白旗上的二字。

要脸不?

不要脸啊,脸皮真厚。

这厚脸皮,谁给他的?性格还是次要的,主要是他所做的事情。

当时,只要铲除奸臣,保护皇帝,维护汉室江山就是忠义。

这件事是忠义,至于做这件事的人是不是“忠义之士”那不重要。

铲除十常侍,何进参与过,他忠义?不可能,可他做的也是“忠义”的事,清君侧嘛。

曹操招募兵勇,为的是讨伐董卓,维护汉室江山,所以他曹操这个人是不是“忠义”无所谓,所做之事“忠义”就行了。

你可以说曹操卑鄙无耻,但你没办法说招募兵勇讨伐董卓卑鄙无耻。

至于曹操会不会把持朝政,那都是后话了,没谁在董卓还在横行霸道的时候考虑这些。

三、影响力如何

乐进投曹操、李典投曹操、夏侯惇和夏侯渊各引壮士千人投曹操、曹氏兄弟曹仁和曹洪各引兵千余来助、卫弘尽出家财、四方送粮食者不计其数、袁绍得操矫诏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

这其中,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卫弘是曹操的影响力,袁绍前来是“矫诏”的原因,属于皇帝的影响力。

紧接着,曹操作檄文以达诸郡,引来了十七镇诸侯。

这就是“矫诏”和忠义的影响力了,他们都没考虑过曹操以前如何,以后会如何。

四、刘备的差距

刘备此时还在平原县呢。

以刘备的身份,他能像曹操那样矫诏吗?

假如胆子大,完全可以。

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矫诏讨伐董卓,也会引来很多人投奔,也不会受惩罚,原因与曹操一样,都是为了讨伐董卓,保卫汉室江山。

只可惜,刘备不敢,这就是他与曹操的差距。

陈留起兵,曹操就是一方诸侯了,可他刘备还东投西靠呢,这一次投奔了北平太守公孙瓒。

说在最后:

乱世,出英雄的时代。

可是,能成为英雄的人,必须具备胆识。

胆识,不是违法乱纪,不是为非作歹,不是欺压同胞。

曹操和刘备,单看两人当时的境遇,曹操似乎优于刘备。

但从家族背景、为人处世等方面去看,曹操比刘备强不了多少。

至于脸皮,刘备不比曹操差,一个前期真假难辨的“汉室宗亲”忽悠了一堆人,这就说明他的脸皮够厚。

假如刘备也“矫诏”,那他不一定比曹操差,毕竟是汉室宗亲,以这样的身份讨伐董卓,在哪都能说得过去。

只可惜,刘备不具备那样的胆识,他在求稳,所以投奔了太多人,直到有了诸葛亮,他才真正的强大起来。

缺少了胆识,成事儿晚也就不奇怪了。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头脑要灵、出师要正、脸皮要厚、目标要准、出手要狠、谋略要深、眼光要远、站位要高、人心要聚等,这就是当时的曹操所具备的,这也是史上很多成功的历史人物所具备的。

(萌书生“笑叹三国”第14期)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